原始文化
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原始人类活动。在京山五三农场和荆州城东北约五公里的鸡公山等地都发现有原始人类居住栖息的遗址。此外,在京山、钟祥、荆州等地的全新世灰黑色土层中也有较多的打制石器出土,表明当时的人类在江汉平原的活动已经相当频繁。
当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以后,江汉平原的原始文化更为发达和繁荣。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三大原始文化构成了该地区原始文化的主体。这三大原始文化在江汉平原地区都留下了丰富的人类活动遗存,其中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首先发现并定名的地点及中心范围都在江汉平原,大溪文化虽然最早发现于今重庆市巫山县的大溪遗址,但在江汉平原地区也有较大范围的分布。
对于江汉平原原始文化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原始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遗
江汉平原(3张)
存的认识而实现的。在这些遗存中,既有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迹,也有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遗物。遗迹不仅有荆州鸡公山、太湖砖瓦厂和京山五三农场等旧石器时代遗址,也天门市石家河遗址、仙桃沙湖,松滋桂花树,钟祥六合,石首走马岭,京山屈家岭、油子岭,,荆州阴湘城,公安王家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主要是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石器、陶器、玉器等。
本展览的展品,包括遗迹模型,都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江汉平原史前时代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产及生活状况。
位于湖北中心位置的江汉平原气候条件良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很久远的古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创造了发达的文化和文明,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南方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原始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4]
近代历史
粮食与棉布是明清时期进入长途流通的两种主要农产品。据吴承明的研究,明清时期这两种物品在市场上均有增长,特别是在清代。清中期每年约有3600万石稻谷进入长途流通领域,除600万石漕粮外,有3000万石是商品粮,这是晚明进入长途流通的三倍。其中长江三角洲是最重要的粮食输入区.第二项最重要的商品是棉布,全部商品布的15%或每年4500万匹进入长途流通市场。按照舒尔茨的逻辑,作为既产米
江汉平原未来农业生态景观模式
又产棉布的地区,江汉平原应该对这一不断扩大的市场有更积极的反应,提高产量出口更多的稻米与棉布。但如吴所示,在18世纪中期,只有湖北北部(包括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有些许小麦进入长途贸易;而江汉棉布只是长途贸易中的极小部分(比例不详),90%棉布由江南提供 。实际上,江汉平原清前期以后就很少出口米粮,而它所生产的棉布也主要是为本地消费(特别是农家自身消费)。下面将看到,在多数情况下,是否卷入市场与多种因素有关。
外地移民移居江汉平原主要是因为那儿有大量可垦的荒地。多数新到者是战争难民或灾民,及从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来的人,他们移人的主要目的是为生存。他们当然希望在此新地方寻找到更好的生活。但因当地的水利条件,他们不得不适应环境的不断变迁。他们垦荒意在获取生存之资,而不在追逐市场利润。有的小农虽也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而卷入市场,但其行为严重受制于当地的环境条件。
风俗习惯
江汉平原(3张)
1.吃黄鳝,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仙桃市被誉为中国黄鳝之都,黄鳝养殖面积已达12万亩,养鳝网箱240万口,产量达5万吨,占全国养殖总产量的21%,年产值超过15亿元,亩均效益达5000元到8000元。其黄鳝远销全国各地,“沔阳”、“先锋”等品牌还外销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黄鳝养殖技术成熟,养殖规范标准完善,形成了成熟的养殖技术,对黄鳝养殖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出口备案基地,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基本完整,经济效益良好。
2.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菜煮鸡蛋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就在沔城形成了风俗。以后逐渐传开,在江汉平原一带也盛行起来了。
3.吃蒸菜,天门是全国首个、湖北省唯一的“中国蒸菜之乡”,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又素称“鱼米之乡”,这里物产丰富,特产众多,美食文化极富特色。黄潭米粉、蒋场香干、岳口芋环、张港火烧粑、五彩义河蚶、桶炉锅奎、天门花糕、皇尝饼、橘瓣鱼丸、炮蒸鳝鱼、天门九蒸、元春鱼、钟惺鳅、蟹黄鱼翅、袭美火锅、龟肉汤、清炖鱼等一百多种传统小吃和名菜,均受到人们的追捧。
民歌
江汉平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天沔花鼓戏、三棒鼓和民间故事、沔阳民歌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著名的《洪湖水浪打浪》,歌曲的音乐是从天沔花鼓戏和仙桃、天门、潜江一带的民间音乐中,汲取最富于生命力的乐汇创作而成的,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江汉平原的歌曲《襄河谣》和沔阳小曲《月望郎》成为其主要的音乐素材。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