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位于陕西东北隅,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天堑龙门雄峙于北,战国魏长城横亘于南,西、北为山,中部及东、南为川道、台塬和滩涂,地形、地貌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1984年撤县设市,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价值
1.毓秀龙门,自然景观、人文传说交相辉映的华夏胜迹。
韩城龙门是最能代表中华母亲河——黄河雄浑、壮阔特征的自然景观;是史传的禹凿龙门之地,是华夏民族心理上最重要文化地理标记之一;是传说的鲤鱼跳龙门之处,是激励古代读书人的重要精神图腾。
2.溥彼城,韩梁故都、先秦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地。
韩城境内史前遗址众多,是人类长期繁衍生息之地;是古韩侯国、梁伯国、北芮国的分封之地,是韩姓、梁姓、芮姓之源;是春秋、战国时期多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见证地。
3.山陕咽喉,扼守黄河天险、兵家必争的交通隘口和军事要冲。
地形地貌和独特区位赋予了韩城山陕咽喉的地位,历代皇帝从韩城东渡黄河祀汾阴后土,逐渐成为山陕大通道的重要节点;韩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从韩原大战、少梁之战之后,战争不断,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司马故里,崇儒重教、文风昌盛、名人辈出的文史之乡。
韩城是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数家司马迁的故乡;自古崇儒重教,卜子夏、王通先后授业于此,书院众多、文风昌盛,自古有“解状盛区”的美誉;历来人杰地灵,以汉代的司马父子、北魏至隋的薛族祖孙、清代状元和四库全书编纂王杰为代表的先贤众多,明清时期五品以上者达130多人,素有“官半陕、陕半韩”的说法
5.藩篱陕北,星火燎原、红色史迹众多的革命故地。
土地革命时期,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南下韩城传播革命火种、星火渐燎原;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芝川东渡黄河改变抗日战局,白求恩辗转韩城彰显国际友谊;解放战争时期,王震将军率领部队两次解放韩城,为西北解放奠定良好基础。
6.富甲关中,矿冶悠久、农贸并重、货殖四方的经济重镇。
汉朝在韩城设铁官、宋朝在韩城置铸钱监,其采煤业繁荣至今;韩城农业历史悠久,南部地区农业发达,花椒特色农业突出;商贸活动历来发达,明清时期已经成为通衢陕晋、货殖四方的商贸重镇。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