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产品有哪些?
海南岛是全国最大的黎族聚居地,黎族存在着许多民俗,三月三、黎锦、对山歌、竹筒饭、山兰米等都是黎族人民至今仍在过的节日和吃的事物,举例来说,黎锦被称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有3000多年的历史,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而黎锦全靠手织完成,织成的筒裙做工非常的精细且具有特色,这个从旅游文化开发的角度来说,就完全可以游客的体验项目,亲手体验这从古老年岁流传下来至今的手艺,相信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是新鲜且值得一试的,进一步说,黎锦的小玩意,可以参考羌绣的做法。。。。
这个只是举例而已了
黎族的“红藤黎锦”是啥样?
连续三千年以上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宋朝以前,海南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织锦的三大特征就是指它的“原生态”、“原真性”和“原生地”。
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东方、昌江地区黎族创造了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工艺。其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地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纺织、织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黎锦的品种有妇女统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黎锦的图案有马、鹿、斑鸠、蛇、青蛙、孔雀、鸡以及竹、稻、花卉、水、云彩、星辰等100多种,大多由简单的直线、平行线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在色彩上,善于运用明暗间色,青、红、黑、白等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
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据史料记载,宋末元初期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后,回到内地进行推广,掀起了持续百年之久的“棉花革命”,填补了之前中原地区只有丝、麻纺织而没有棉纺织的空白。“能够传世的黎锦十分稀少,这是由于人在作品在、人亡作品毁的缘故。每一位黎族妇女去世后,她们生前的织锦都成了陪葬品,加上海南岛中南部地区土地的酸性大,这些入土的黎锦很快就会受到腐蚀而溃烂,后人很难在古墓中找到它们的痕迹。”有关专家说,正因为如此,能够传下来的黎锦作品一般都是珍贵文物,凸现了黎锦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用黎锦陪葬的习俗渐渐消失了,这种红藤黎锦则变成了每户黎家人居家必备的物品。平时上山打猎砍柴,当地黎族人都会套上这样的衣服,使他们不会受到山上荆棘的伤害。据了解,这种织锦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目前,只有老一辈的黎族妇女才知道制作方法。据说,黎族妇女先到山上砍来红藤,切成片,然后放在大锅里煎熬半个月以上,最后编织而成。这样编织出来的黎锦样式古朴,经久耐用。
黎锦分为四大工艺:
纺
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工具为纺轮。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
染
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且来源极广。染色是黎族民间一项重要的经验知识。美孚方言区还有一种扎染的染色技术,古称绞缬染。先扎经后染线再织布,把扎、染、织的工艺巧妙地结合一起,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
织
织机主要分为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织机,与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用的织机十分相似,黎族妇女用踞腰织机可以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其提花工艺令现代大型提花设备望尘莫及。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绣
黎族刺绣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其中以白沙润方言区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著名。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梁钊韬先生等编着的《中国民族学概论》这样描述双面绣:黎族中的本地黎(即润方言黎族)妇女则长于双面绣,而以构图、造型精巧为特点,她们刺出的双面绣,工艺奇美,不逊于苏州地区的汉族双面绣。
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富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爱,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如,除平面刺绣外,白沙县黎族人民创造出了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似苏州双面绣之美。刺绣工艺以双面绣最为出色,一般用于妇女服饰上。
连续三千年以上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宋朝以前,海南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织锦的三大特征就是指它的“原生态”、“原真性”和“原生地”。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东方、昌江地区黎族创造了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工艺。其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地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纺织、织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