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熟虞山多高
常熟虞山主峰高度263米。
虞山为江苏省常熟市境内的一座山,横卧于常熟城西北,北濒长江,南临尚湖,因商周之际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死后葬于此而得名。虞山东南麓伸入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虞山景区分虞山公园及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两大组成部分,虞山公园在山脚的东部,北门大街上,以古城墙为界,为常熟市亮山工程的一部分。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沙家浜畔、阳澄湖边。东南端伸入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熟市,西南方与尚湖相依。公园处于北亚热带的边缘,其森林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落叶桂叶混交林为主。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260公顷。
263.7米
二、常熟有哪些风景名胜,风俗,特产,还有哪些名人
一:常熟旅游:
1:沙家浜风景区
沙家浜风景区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全区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之独特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崛起于旅游市场。沙家浜风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
2:尚湖风景区
尚湖风景区位于常熟古城西,虞山之南,是国家级太湖风景旅游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建有荷香洲、桔香洲、桃花洲、枫林洲、鸣禽洲、渔乐洲、烟雨洲等7个渣氏笑景点。以其优良的生态环境于2010年入选“中国十大休闲湖泊”
3:虞山景区
位于常熟市,由虞山、尚湖组成,是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石景、寺观园林著称的山水风景名胜区。辟辛峰、维摩旭日、剑门、兴福寺、尚湖、小石洞等6个景点,其中以辛峰、剑门为主景点。景区面积29.71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19.94平方公里。虞山是全国闻名的常熟胜景,古称乌目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让国南来建勾吴,去世后葬此山,遂改名为“虞山”。
4:宝岩景区
位于虞山南麓宝岩湾,临湖依山,空气清新,为天然氧吧。园内千年古刹宝岩禅寺,香烟缭绕,周边竹海环抱,杨梅茂盛。民俗“看杨梅,烧莳香”传承至今已达900多年。
5: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位于常熟市区以东古里镇。 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
6:兴福寺
破山寺,又称兴福寺,号称江南四大名刹(杭州灵隐寺、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常熟兴福寺)之
7:曾赵园
曾园、赵园是相互毗邻的原虚廓园、水吾园的合称
二:历史名人:
1:仲雍
仲雍,又名虞仲,为殷末周族领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为避位与兄泰伯同奔南方(今无锡、常熟一带),并“断发纹身”,与民同耕,立为句吴,泰伯无子,由仲雍继位,成为吴君,殁后葬于常熟乌目山,乌目山因而改名为虞山。
2:言子
言子,名偃,字子游,常熟人,曾到鲁国就学于孔子,勤奋好学,以文学见长,学成南归,道启东南,被尊为“南方夫子”
三:特产:
1:花边
常熟花边又称常熟雕绣,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手工雕绣抽纱制品之一,也是常熟传统的出口手工艺品
2:红木雕刻
被誉为“红木之乡”的常熟,红木雕刻历史悠久,著名的雕刻技艺师众多,有明故宫建筑设计师蔡思诚,有以雕刻“苏东坡游赤壁图”核舟而闻名于世的王毅,有精于剔漆的杨士谦、顾思云核燃
3:河豚鱼
常熟长江口区,除盛产鲥鱼、黄鱼、刀鱼等美味海产外,还能捕到一种形如滚筒、眼小肥实的河豚鱼
4:鸭血糯
常熟特产鸭血糯,别名红莲糯、血糯、补血糯,是清康熙年间栽培稻中变异而来的一个籼型糯稻品种
5:桂花栗子
桂花栗子原产于虞山支峰顶山,故以顶山栗子为贵,后遍布虞山
6:桂花酒
桂花酒源自常熟虞山脚下百年老店王四酒家,是取上等糯米,集秋后之丹桂精心酿制而成
7:黄花鱼
坐落在长江口的浒浦镇,盛产味道鲜美的黄花鱼。
8:杨梅
虞山之麓面临尚湖的宝岩湾,栽种杨梅历史悠久,果实汁多甘美。
9:叫化鸡
叫化鸡,又名“黄泥煨鸡”。相传,明末清初,常熟虞山之麓一叫化子偶得一只鸡,苦于无炊具、调料,欲食难烹,遂将鸡粗粗加工,连毛涂上泥巴,置火堆中煨烤成熟,食之,味不同寻常
10:
蕈油如含面
松树蕈油面,这种面是常熟的一个传统的特色面点,有“素中之王”之称,兴福蕈油面在常熟是出了名的。
四:风俗 :
两头蹲
两头蹲,婚嫁用词,顾名思义,就是要两边住,两边照顾,两边跑来跑去。
三、关于常熟虞山的故事?
常熟民间传说——湖桥与黄公望
元朝天历年间,虞山脚下的湖桥下常常能见到一位蓬头垢面、衣着破旧的老者,手捧酒坛,喝酒赏景。这位老者就是元代大画家,人称大痴的黄公望。黄公望为什么要到这湖桥上喝酒呢?
虞山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上,山并不高,山体也不大,可是很有灵气,人称有七十二种变化。好多画家都想画好虞山,但多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黄公望本事在虞山脚下土生土长的画家,画不好虞山还能算是虞山人吗?因此,黄公望决心要画出虞山的神韵来,他绕山数十个来回,最后选定了湖桥这个地方作为观察点,湖桥在尚湖边上,每当秋夜,明月当空,漫步湖桥,可以湖桥拱石桥的倒影和天空中的月影,大小二月相串,故有“湖桥串月”的美称,列入虞山十八景。黄公望在湖桥上既观山景又赏湖光,真可谓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黄公望家在虞山西麓,每天雄鸡报晓时他就起身,自备一条小船,船中装着美酒,行到湖桥便系缆上岸,在湖桥上边饮酒边观山色变化。黄公望本为全真教弟子,对功名利禄无所求,飘逸洒脱自逍遥。打鱼的渔夫、砍柴的樵夫、种地的农夫都是他的好朋友。渔夫打鱼归来,送一些鱼虾给他,或陪他一起饮酒。黄公望每喝完一坛酒,便随手把空酒坛抛下桥下的河中,日复一日,空坛越积越多,渐渐隆起,常使往来船只搁浅。
虞山变化多端,春夏秋冬,早晚中昼,风雨阴晴,变化各有不同。山的颜色也捉摸不定,刚刚看上去是红的,眼睛一眨,就由红变青,在淡雾中隐隐约约,在云堆中忽隐忽现。太阳照在山上,山的褶皱深浅不一,山影映在湖中,水的颜色更是变化无穷。
一天又一天,一月有一月,一年又一年,黄公望在湖桥上观山三年,却未见他动过一笔,画过一页,邑人都笑他是大痴。
一天,黄公望邀请了邑中许多画家来到湖桥。他准备了一大捆宣纸,
十几个大砚台,请了几位樵夫为他磨墨,还准备了好多酒菜,众画家以为喝过酒后大痴一定会请他们作画,便一边喝酒一边观摩山湖景色,构思画面。可大痴说:“今天请你们来,你们只喝酒不作画,而我是只作画不喝酒。”一语惊四座。等樵夫把墨磨好,黄公望提笔在手,龙飞凤舞,挥洒自如,神与心会,心与气合,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看得众画家目瞪口呆。黄公望画了一幅又一幅,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黄公望还是不停地画,好像虞山尽在他心中,尽在他笔下。从早晨一直画到傍晚,一共画了七十二张,张张都不一样,虞山的春夏秋冬、阴晴晨晚,都在画中展示了出来,真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后人说他:“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于心而形于笔,故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