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书法创作过程怎么写?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9 12:33   点击:219  编辑:yyns   手机版

写在前面:

今年是不辍的第六年,在这六年的教学中,我们与数千位同学相遇一起学习书法。很多同学都有了不错的书法水平。而不辍也在优化着自己的教学体系,上一篇推送中我谈到了我要在不辍开音乐课,很多人表示了非常有兴趣听。我在这里先做个说明,只要你参加了不辍的付费课程,不需要找我单独报名,我会以直播课的方式给大家上音乐课。除此之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开音乐课,难道是因为包老师除了书法以外还比较懂音乐?

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其实更加根源的原因是,在我们这六年的书法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团队一直在研究和反复讨论的问题,学习书法,到底学的是什么。

相墉早年在知乎有过一个很不错的回答,他自己做的总结是“学习书法,是学习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我认为他总结的很好,高屋建瓴。但是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大家可能很难理解书法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到底有什么关系,而我接下来的两篇推送,就来给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不辍的书法教学和其他很多书法教学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是以创作为目的的教学。这也是我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才发现的,那什么是创作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分几个角度来理解创作这件事儿。

既然我们谈创作,那就要意识到,创作不仅仅是书法创作。而书法创作,是我们学习创作的一条道路。书法,是创作的一种手段。比如等同于书法这种手段的,还有篆刻。当然,如果你在接下来我们的音乐课上学习了音乐的技法并且把它用于创作,我们也是非常欢迎的。但是谈这些,还是要有个先后,我们这一篇,就从书法篆刻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仿作”开始谈起。


什么是仿作

无论你是学习的哪种书体,哪个风格,仿作在我们教学中是临摹后的一关。也就是以一种经典范本的书写风格去写一件作品。仿作是书法创作里面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很多书法家都会做仿作。比如你们都熟悉的田英章的作品,就是欧阳询的低配版仿作。



标注出来的,是田英章对欧阳询转折的单调处理,也就是我们说的仿作做减法

在业余书法爱好者的学习中,和大部分专业书法本科生的教育中,仿作能力是衡量他们书法基本功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每年都会看大量的书法本科专业的学生的毕业作品,毫不夸张的说,其中90%都是仿作。可见仿作作为一个阶段,还是被学院派书法,和广大书法爱好者认可的一种方式,我们的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小楷的教学,都涉及到仿作这一关。

我们甚至可以直接把仿作理解成为创作的第一阶段。无论是我还是国元、相墉、华夏我们都是从仿作一步步走过来的,并且在今天的书法学习中,也会尝试仿作。

相墉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对好大王碑的仿作

既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关,在这里我们也第一次展开说说,我们对于仿做的要求和教学的过程。这里,引用了相墉老师行书班的一位同学东亭的学习过程。我听说东亭是一位在宁波的数学老师,和相墉年纪一样大。

我们来一点一点的观察东亭书法学习的成长。

首先,他的临摹先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米芾《蜀素帖》的基础上,他的用笔,结构,对米芾的技法的手头功夫,基本上已经到达了一个可以创作的水平,我们可以在这里看看他在开始仿作之前的临摹水平。


东亭的临摹《蜀素帖》局部
米芾《蜀素帖局部》

到上面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来东亭同学已经可以基本掌握《蜀素帖》的一些要素了。在上面那张大图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整体气质上来讲,东亭已经可以基本驾驭《蜀素帖》的整体气质了。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开始了仿作学习。

这是东亭的第一个阶段的仿作。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这篇作品里,东亭能够体现出他学习米芾的痕迹。里面的很多字,都是米芾写过的原字,东亭也可以写得比较准。他在试图用更多的原贴的东西去创作一篇作品,但是这其中还是有很多在用笔和结构上不合理的地方。

这是因为他在书写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理解行书的书写规律。比如作品中“何须怨杨柳”这句,基本上是米芾写过的原字形态。但是东亭同学在看这几个字的时候,是从数个不同的米芾范本里面找到的,当我们只看这一行的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东亭的行书书写,还是在一种“单字”思路里,虽然猛地一看,他把米芾的那种炫技式的写法大感觉给写出来了,但是仔细看每一个局部,都经不起推敲,是脱节的。


除此之外,比如像“仞”字右边“刃”的转折的粗细变化,这种属于完全不合理的理解。我推测这是因为东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米芾的高超的用笔技巧,所以在这里稍微炫技了一下,但是没有意识到,其实作为一个横折而言,这是一个连续的笔画,行笔中不应该出现因为炫技而导致的笔画中断,也就是这个笔画是不能这么处理的。


在相墉给他讲解之前,东亭同学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了一番总结。

接下来就是东亭的第二篇仿作。

我们可以看出来比起上一篇仿作,他的单字结构,连贯性已经好了很多。这里面没有什么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难免养成一些自己的“手癖”,形成一些非常惯性的用笔。比如我,我自己在疏于练习或者随意的时候,就喜欢用一种单一的侧峰入笔形式写横。而对于东亭来说,我们上面说过他学到了一些米芾高超的控笔技巧,也可以看得出来他喜欢凌厉一点的东西,这就让他在写米芾风格的时候,养成了自己的手癖。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收笔的时候,习惯于收与细尖。

这在原理上很像田英章对欧阳询的那种单调处理,也就是我们说的“减法”。为了避免像田英章那样成为欧阳询的减法,只学习到米芾凌厉的一面,相墉开始让东亭有意识的加重自己的用笔,把字形放大。这个改变让东亭的字的浮躁之气去掉了不少,在米芾的技巧之上,气质上更加内敛。


这个电影绿皮书的一句台词,已经写得沉稳多了。

但是当东亭把笔按下去的时候,他线条的问题又显现出来了。东亭的一些子显得像刷出来的,线条不够利落。这说明他在长时间的小行书学习中,对毛笔的中段使用没有一个很好的经验。而到了这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就不仅仅是“写”这么简单了。我们从米芾的《蜀素帖》出发,去学习米芾的书写技法。形成了自己的书写习惯之后,要思考自己的书写到底和米芾的差距在哪里。相墉让东亭去学习米芾的《多景楼诗帖》,这是米芾的晚年之作,也是米芾的大字作品,每一个字大概在10CM左右。

东亭临摹的《多景楼诗帖》

小字和大字是完全两种学习状态。东亭开始对用笔速度和墨色有了感觉,因为他发现如果用以前的书写感觉和速度,很容易造成没有力量感的飞白。在反复的体会和临摹中,从表面看,他经历了从初识米芾到全面了解米芾,到最后内化米芾过程。但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他认识书法的过程。

在东亭的思考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他已经开始关心一个字用墨的量以及毛笔续墨量和字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他的线条问题。这些思考,已经十分细节,并且十分专业。在开始学习行书一年半以后,行书群里探讨的问题,也逐渐变得专业。

这是东亭最近的作品,他学习米芾的行书已经整整一年了。我看到这篇作品的时候直接和相墉说,这篇作品“到代”了。从作品本身看,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东亭学习米芾的痕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品的那种温婉典雅的气息。


这种“到代”里面除了书写之外本身,还有着很多重要的信息,比如他的章法运用。比如东亭选择了这种古雅的册页书写,在他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他开始意识到磨墨书写和用墨汁的不同。这些其实都是他在深入学习书法之时的自我启发。我们在教书法的过程中,是非常乐于看到这样的尝试的。因为我们几位老师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国元乐于给自己造刀,华夏喜欢收砚,相墉喜欢每一卷卫生纸筒上写字,而我是彻头彻尾的书法消费主义者,也是一个刷墙爱好者。但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从一张漂亮的花笺,一块儿透亮的青田石这么一步步走来的。对于这些东西的理解,也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秀作品的必要组成部分。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东亭提高的不仅仅是他的书写水平,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对书法这门艺术的整体审美水平。也就是我在标题中所说的,通过学习书法,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古代风雅。


我把相墉这一组作品命名为《我家什么都不扔》

对于不辍的六年而言,东亭不是一直陪伴我们的老生,很多同学也并不认识他,但是他是我们优秀学生的一种代表。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书斋里,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我们对于这种同学,也自然有着更深入以及更专业的指导。

在这里,你只要肯学,不辍是不会在知识上给你设置上限的。仅仅是在仿作这一件事儿上,在我回顾相墉老师的精益求精的教学时不免有些感动。回想起2015年我们刚认识的那会儿,他看我蹩脚的行书临摹给我意见的那会儿我就认定了他一定是一个可以在互联网上把书法教好的老师。

我们合作了这么多年,我跨进了书法专业的大门,并对书法有了新的思考。我掩饰在这个过程中相墉对我的教育。今年录《天赐的声音》的时候,我每一个阶段录影后都会去不辍的工作室坐坐,看到桌子上堆满了相墉直播时给同学的示范,我感觉特别踏实。能在这么多年,还能坚持着把这么一件事不耐烦地做好,他不是个寻常人。

在这篇里,我们通过相墉对东亭的教学,讲了不辍在仿作这件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但是正如我一开始所说,仿作只是创作的一个阶段。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并不是要变成某个已经故去的古人,而是我们写出自己。接下来,我会给大家讲讲不辍在形成自己书写风格上的创作教学上的努力与尝试。

招生快要结束了,大家赶快上车,别犹豫了,作为书法教学,不辍实在太靠谱了,招生简章在原文链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