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飞云江的介绍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1-31 22:48   点击:139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飞云江的介绍

飞云江,古代曾名罗阳江、安阳江、安固江、瑞安江,中国闽东独流入海(东海)河流,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是浙江省第四大河,温州市第二大河。发源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洞宫山白云尖,自西向东流经泰顺县、文成县,在瑞安市城关镇东南上望镇新村入东海。干流长193公里(一说203公里1,一说198.7公里2),落差1200米,平均坡降5.7‰。流域面积3719平方公里。干流中上游坡降较大,滩多水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流经冲积平原,左岸温瑞塘河(瑞安部分)和右岸瑞平塘河的雨洪亦排入飞云江。江口外滩涂发育,约有30万亩海涂。3飞云江航道可达泰顺县的百丈口。河口的瑞安港是流域内最大港口,是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主要中小型港口,瑞安市为飞云江中下游工农业产品集散中心、流域内重要的工业中心,有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包装机械城等称号。4飞云江中上游水能资源丰富,有全国最高水头百丈T水力发电、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等水程设施。5旅游资源丰富,有泰顺廊桥、飞云湖、刘基故里、百丈飞瀑、石胜林海等景区。4(名片图:飞云江文成段6)

二、瑞安大桥的历史

瑞安大桥又称飞云江三桥,桥长2956米,宽33米,双向六车道,南岸为瑞安市飞云镇塘头村,北岸为瑞安市东山街道肖宅村。贯通后,将可缓解104国道瑞安段道路拥挤和飞云江大桥交通堵塞的局面,同时能加强飞云江两岸经济联系,带动经济发展。此外,对温州来说,飞云江三桥是规划中的滨海大道的重要控制性工程,滨海大道纵贯温州南北,北起乐清,南至苍南,所经区域涉及10多个重要城镇群、9个工业产业集聚区,是温州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项目。

瑞安大桥及接线一期工程总投资9.0045亿元,起点为瑞安市汀田镇汀八村路口与104国道交接段,终点在瑞安市飞云镇孙桥村与新56省道交界处,沿线经汀田镇、莘塍镇、上望街道、东山街道、飞云江农场和飞云镇,全线长18.1公里。大桥于2003年7月正式开工,采用独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边箱梁斜拉桥技术建设,桥长2956米,双向六车道,主塔高166.46米,是温州目前最高的桥梁建筑物,于2008年底竣工。在开工建设之初,大桥暂名为“飞云江三桥”,2008年8月经瑞安市地名委批复命名为“瑞安大桥”。

作为规划中的滨海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安大桥为温州大

交通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及为我市沿海产业带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交通保障。等滨海大道完工后,瑞安市民可乘车半小时到达温州永强机场。

三、数学问题悬赏20

第一题:题目没打全 没法解答

第二题:

5.4除以9等于0.6    0.6乘以5等于3(即5.4乘以9分之5)  所以大象的身高为3米 

第三题: 一期工程=1440乘以6分之1=240(元)

    二期工程=240乘以5分之四=192(元)

    三期工程=240乘以6分之五=200(元)

    所以二三期共=192+200=392(元)

四、长江三峡工程概况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我国跨世纪的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106km2,多年平均流量4510×108m3,多年平均输沙量5.3×108t。三峡工程大坝坝顶高程185m,初期运行水位156m,最终正常蓄水位175m。主要建筑物由拦江大坝、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三峡工程枢纽建筑物分三期施工。包括施工准备期在内,总工期为17年。自1993年起算,1997年大江截流,2003年第一批机组发电,2009年枢纽工程完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1996;蔡述明、马毅杰等,1997)。

水库全长约600km,水面平均宽度约1100m,平均水深70m,坝前最大水深170m左右,断面窄深、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三峡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4510×108m3,水库总库容393×108m3,其中调节库容165×108m3,约占坝址年径流量的3.7%,库水交换十分频繁,系一径流调节能力不大的季节性调节水库。

三峡大坝坝顶高程185m,正常蓄水位175m,防洪限制水位145m,枯季消落低水位155m。水库调度运行方式为:每年5月末至6月初,坝前水位降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m,汛期6~9月,水库一般维持此低水位运行。水库下泄流量与天然情况下相同。遇大洪水时根据下游情况,水库拦洪蓄水,库水位抬高,洪峰过后,仍降到145m运行。汛末10月,水库充水,下泄流量有所减少,水位逐步升高到175m,只有出现枯水年份,这一蓄水过程才延续到11月。12月到次年4月,水库尽量维持在高水位。1~4月,当入库流量低于电站保证电力对流量的要求时,动用调节库容,此时出库流量大于入库流量,库水位逐渐降低,但4月末以前水位最低高程不低于155m,以保证发电水头和上游航道必要的航深。因此在中水年和丰水年,枯水季节下泄量,比天然情况明显增加。水库水位年内变化过程见图2.1.2所示。

图2.1.2 水库水位年内变化过程图

按照上述水库调度运行方式,三峡水库修建前后坝下宜昌站与大通站各月径流量变化情况见表2.1.1(蔡述明等,1997)。根据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和水库水位年内变化过程,将水库调度运行简化为三个阶段,1~5月(春季或枯季)为第一阶段,库水位下降,5月末降到最低水位145m,下泄流量增加;6~9月(夏季或汛期)为第二阶段,维持低水位运行,水库下泄流量与天然状况下相同;10~12月(秋冬季)为第三阶段,水位升高,10月水位升高至175m,下泄流量减少。从大通站资料可见,建库后1~5月份大通站平均下泄流量将增加1154m3/s,最大增加量达3760m3/s(5月份),这无疑会使下游江段江水位抬升,枯季长江水位的升高,将使河口地区内河水位及地下水位上升,从而给滨海盐土的脱盐带来不利的影响;而10~12月份大通站平均下泄流量将减少2313.3m3/s,最大减少量达5520m3/s(10月份),长江流量的减少将使下游江段江水位下降,从而使河口地区内河水位及地下水位相应的下降,这对河口地区排水排盐又是有利的。

表2.1.1 三峡水库修建前后径流年内变化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