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常见七种地貌类型?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1-21 20:10   点击:216  编辑:yyns   手机版

常见七种地貌类型?

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沙漠,沙丘地貌;冰川地形地貌;沙尘地形地貌。

1、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我国黄土集中分布范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

2、喀斯特地貌

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3、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广东福建丹霞山为典型。

4、雅丹地貌

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

5、沙漠、沙丘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垄、沙地……

6、冰川地形地貌

在我国中西部高山区地带生长发育的当代冰川,按其主题活动状况可分成二种:大陆性冰川(或称冷冰川)、海洋性冰川(或称暖冰川)。

7、沙尘地形地貌

风蚀地貌以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方式普遍遍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区,以冷湖一带更为典型性。

什么叫喀斯特地貌 丹霞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二、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三、两者区别:

1、从外观上看,丹霞地貌呈红色的的景观。而喀斯特地貌呈白色的景观!

2、发育的母质不一样,丹霞地貌发育在红色的沙砾岩上所以呈现红色,而喀斯特地貌发育在石灰岩上所以呈现白色。

3、分布地区不同:丹霞地貌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丹霞地貌是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区别有:

1、分布不一样: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2、分类不一样:丹霞地貌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等等。喀斯特地貌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扩展资料:

丹霞地貌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丹霞地貌

百度百科-喀斯特地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