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56个喀斯特山水风光有哪些?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被具有溶解力的水溶解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也称喀斯特地貌。除了溶解,还包括机械侵蚀过程,如流水侵蚀、潜流和崩塌。中国是一个有许多喀斯特地貌的国家。中国有哪些美丽的喀斯特地貌?本文将盘点中国十大喀斯特地貌。
1.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圣三桥、仙山、芙蓉洞)
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位于重庆市武隆区,拥有罕见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包括溶洞、天坑、地裂缝、峡谷、峰丛、高山草原等。具有综合形式;它有丰富多彩的假日、休闲、娱乐和体育活动,还有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独特的民俗。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区。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包括三个部分:天生三桥、仙女山和芙蓉洞。2003年至2007年,国际户外运动挑战赛在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举办。
2.金佛山风景区
金佛山风景区集山、水、岩、林、泉、洞于一体,集雄伟、奇特、幽、险、美于一体。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它以独特的自然风貌、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奇特的岩体形状、神秘深邃的洞窟宫殿、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珍贵的文物古迹,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国内外专家评为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风景区。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计划确定重庆金佛山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3.黔西南兴义万峰林风景区
万峰林风景区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东南部,是中国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气势雄伟,山形奇特,整体造型优美。360多年前,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去万峰林称赞:“世界上有那么多山峰,只有在这里,山峰才能变成森林”。根据峰林的形态,可分为阵峰林、宝尖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碟茂峰林五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其他类型的峰林相互独立、相互补充,形成了壮丽辽阔的景观。万峰林旅游景区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最美五大峰林”称号。
4.黔东南州石屏云台山旅游景区
石屏云台山是舞阳河景区十大景区之一,位于石屏北部,距县城13公里。以原始自然生态、天文奇观、丽水奇峰、古道观等自然人文景观为特色。云台山风景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特征,以美丽的白云石闻名于世,独具特色。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与重庆金佛山、广西桂林、广西环江一起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云台山景区作为华南岩溶申报二期项目之一,是一期项目的延伸,不单独占用《世界遗产名录》名额。
5.云南石林风景区
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省会昆明70多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属于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是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于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性旅游区。
6.罗平峰林
罗平林峰,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桂、黔三省交界处,素有“滇东门户”、“云贵要冲”之称;山崎历史悠久,水美,是典型的深谷、盆山相间、碳酸盐岩的喀斯特地貌奇观。神奇而美丽的罗平峰林位于滚滚珠江源头,雄伟的乌蒙南麓,云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峰林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金鸡峰群、十万大山、野猴谷。“金鸡峰丛”是峰林的核心景区,这里山峦连绵不绝,峰峦众多。走进峰林,空灵莫测。
二、如图是著名喀斯特地貌风景区,据此回答21-22题.图中反映的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B.
A.黄土高原多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图是著名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我国的云贵高原多石灰岩,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故不符合题意;
B.图是著名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我国的云贵高原多石灰岩,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故正确;
C.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降水少,以风力作用为主.图是著名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我国的云贵高原多石灰岩,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故不符合题意;
D.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降水少,以风力作用为主.图是著名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我国的云贵高原多石灰岩,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三、下为四幅地貌景观图,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态是?
答案为A
蘑菇石一般是由于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但在海边受海水的侵蚀也可以形成蘑菇石。
钟乳石,是在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溶洞特有的景观,是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花岗石,花岗石是火山岩石,一般裸露的花岗石会产生球状风化
河口三角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
四、四川,那些叫喀斯特的景观
喀斯特,在中国又称“岩溶”, 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和地貌的总称。
“喀斯特”(Karst): 原是斯洛文尼亚一个高原名字,因广泛发育石灰岩形成的景观特别而典型,故以“喀斯特”来命名全球相类似的现象和地貌,后来逐渐成为国际通用术语。
地球表面大约有10%的陆地为喀斯特地貌,而中国的喀斯特约占国土面积的13%, 主要分布于南方(滇、黔、桂、川、渝、鄂、湘、粤等省区),是全球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分布区。
在空间分布中,四川喀斯特主要分布于川南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川东米仓山-大巴山的秦巴山地、川北横断山东缘、青藏高原东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龙门山前山地带。此外在川东平行岭谷区,四川盆地中部低山区也有零星的喀斯特分布。
如海浪波涛的石芽、如林而立的岭脊峰丛、深陷于大地的天坑、地宫般的洞穴以及琳琅满目的洞穴沉积物、深幽神秘的落水洞、似人如兽的石林、叠瀑层湖,色彩奇幻的地表钙华……
这里既有秦巴山地南北过渡带喀斯特,又有青藏高原东缘地表钙华带,还有龙门山前山带极为罕见的砾岩喀斯特。 四川不是喀斯特最为丰富的地区,但却拥有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地貌。
川东北: 南北过渡带的喀斯特
主要分布于四川东北部川陕交界处的米仓山、大巴山。这一区域属秦巴山地南麓,秦巴山地是划分我国南北的分界线,纬度偏北,气候温凉,导致溶蚀力下降,以岭脊型峰丛、小型天坑、落水洞为特色,同时发育繁复的地下溶洞系统。
广元、巴中、达州,都有大量喀斯特发育,形成曾家山、米仓山大峡谷、光雾山、诺水河等,众多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体的景区。
曾家山与汉中天坑群毗邻,天生桥、竖井、落水洞密集。
米仓山峡谷,喀斯特峡谷深邃,绝壁高悬。
潜龙十八潭,潜流沿岩层层面裂隙侵蚀、溶蚀、旋蚀,逐渐在岩层间形成空腔进而发展成为双层壶穴,极为奇特。
鼓城山位于广元旺苍县,分东西两山,水平的石灰岩,在抬升与切割作用下兀立地表,状若天鼓。
岭脊型峰丛,南北过渡带特有的峰丛类型,巴山大峡谷之上的岭脊型峰丛“仰看成峰、俯看成丘”。
燕子岭峰丛位于南江光雾山,是岭脊型峰丛的经典 ,由震旦系白云岩形成,石峰峭拔,石笋林立。
溶洞,喀斯特中最常见的类型。 通江县诺水河分布着128个溶洞,规模之宏大,洞型之奇特,钙华之齐全,堪称“诺水洞天”。
广元雪溪洞,隐在潜溪河畔,洞长8000米,洞内沉积物丰富而多样。
川南: 喀斯特集大成
四川盆地西南,是四川喀斯特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乐山、宜宾、泸州皆有大量喀斯特景观。这一区域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纬度偏南,气候温暖多雨,奥陶纪、二叠纪、三叠纪灰岩均有广泛分布, 以天坑、石林、落水洞为特色。
天坑是一种特殊的喀斯特类型,是继石林、峰林和峰丛之后,第四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在全球的天坑分布图上,中国以数量多、规模大、分布集中而瞩目 ,但大多数分布于广西、贵州、重庆等地。
四川的天坑并不多,属于稀缺性资源。之前,仅在兴文县发现三个天坑,2019年开始的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又新发现多处天坑。
硝斗岩天坑,位于乐山市沙湾区大渡河畔,为塌陷型天坑,天坑陡壁上的悬瀑宛如天河。
请横屏观看
阿咔洞天坑位于泸州市古蔺县,是四川发现的第三处天坑,发育于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周长近980米,面积近3万平方米,初步判断为冲蚀型天坑,洞底地下洞穴系统复杂。
兴文天坑群位于宜宾市兴文县,共发现小岩湾、大岩湾、楠星三处天坑,均发育于二叠系灰岩。 其中,小岩湾天坑最为典型和壮观,是天坑理论的发祥地。
天窗,是洞厅顶部的岩层因重力崩塌,洞顶与地表相通,所形成的孔穴,称之为“天窗”。 泻玉流光是最著名的天窗,位于兴文县天泉洞,黝暗之中一束天光,从崖顶直泻而下。
石海,石林,石峰,石柱是常见的几种喀斯特地貌, 锥状、柱状、剑状的岩石兀立地表。梅硐石林是奥陶纪宝塔组灰岩形成的古老石林,因表面发育龟裂纹构造而称奇。
这种石林,常分布在兴文县的太安。
美女峰石林位于乐山沙湾,奇峰异石,千姿百态。
夫妻峰位于兴文石海,是喀斯特溶柱的典型代表。
地下喀斯特,主要为落水洞、溶洞、洞内沉积物等。 飞雾洞位于兴文k王山景区,由两个落水洞组成,两洞之间以一段地下暗河连接。
万佛洞位于泸州市叙永县,当洞穴顶部泉水滴落到地面之后,一层层钙华的沉积,像极了一排排海浪奔涌,抚摸着细细的海滩。点点亮光轻撒在它们的身上,被洞中的微晶方解石反射,形成淡淡荧光效果。
横断山东缘: 地表钙华
钙华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富含碳酸钙的岩溶水溢出地表 ,当环境适宜时水中二氧化碳大量逸出,碳酸钙随之大量析出、沉淀,并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形成钙华。
钙华边石坝彩池是钙华沉积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横断山东缘,有一条罕见的钙华景观带,北起九寨沟,南至云南香格里拉县的白水台,长达数百公里,其大部分位于四川省。
九寨沟是四川标志性景观,冰川改造过的宽谷中,形成阶梯状的钙华湖群“层湖叠瀑”,与九寨蓝的组合,令人惊叹。
黄龙沟有世界上最壮观的露天钙华彩池群,是地表钙华的经典, 长达3.6公里的沟谷中层层叠叠分布着3400余个彩池。
神仙池位于九寨沟县,藏语“嫩恩桑措”,意为仙女沐浴的地方,地表钙华分布于长约3公里的宽谷,且被林海包围。
玉龙西位于贡嘎山西坡,钙华滩流发育于玉龙西河西侧的莫日查且沟,钙华堆积层长2135米,宽285-650米,面积达1.4平方公里,共有大小钙华彩池200余个,形成三个池群。
龙门山: 两种独特喀斯特
龙门山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挤压的前缘,发育一种独特的推覆构造,形成一系列的飞来峰。其中有一种飞来峰,是由二叠系的灰岩构成,于是在这些飞来峰上,形成峰丛、洼地、溶洞等喀斯特景观,它们是飞来的喀斯特。
响黄洞便是一处飞来的溶洞,形成于飞来的二叠系灰岩之中,洞中发育层层叠叠的钙华。
砾岩喀斯特,龙门山靠近四川盆地的山前地带,发育出一种特殊的岩石,它们是由砾石胶结压实形成,我们称之为"砾岩"。
其中有一种砾岩中的砾石,其成分为可溶于水的灰岩岩,因而形成一种特殊喀斯特,砾岩喀斯特,这种喀斯特以石林(芽)、漏斗、洞穴为主,又由于溶蚀能力有限, 因而形成的喀斯特极富特点。
砾岩石林分布于安县、北川一带,主要有汶江石林、巩家堡石林、龙鳞坡石林等,石林高度一般2 4米,最高可达10米。
围塔漏斗为一封闭的椭圆形洼地,长6000余米,宽2000余米,洼地深达400 600米,洼地内发育内流水系,在洼地底部还可见蚀余峰丛。
砾岩溶洞主要有芦山龙门洞,北川卧龙洞等,洞穴的形成除溶蚀以外,崩塌、冲蚀亦是主因之一,因而洞厅宽大,且地下漏斗和塌陷坑较为常见。
由于灰岩质砾岩的纯度不如灰岩,洞内化学沉积物不发育,仅发育少量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鹅管等。
青藏高原: 高寒喀斯特
四川西部的青藏高原,发育了大量可溶于水的碳酸盐岩, 在特殊高山地形和典型山地气候的条件下,发育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景观,被命名为高寒喀斯特。
这种高寒喀斯特,由于受高寒气候影响,溶蚀力降低,很难形成溶洞、天坑等喀斯特地貌, 主要发育灰岩牙峰、残柱、“天生桥”、岩屋式洞穴等。 格聂穿洞发现于格聂西侧波密一带,发育中小型岩柱林以及,两个大型穿洞、天生桥。
扎萨格峡谷位于若尔盖县铁布镇,受构造作用以及,溶蚀、寒冻风化作用影响发育石林、绝壁、小型洞穴等。
亚丁喀斯特:著名的亚丁景区有许多高寒喀斯特景观,甚至有多处地表钙华和溶洞,但最多的是喀斯特孤峰、石林等景观,如圣水门石林、牛拥神山等。
圣水门石林由成景岩石为灰岩和大理岩组成,石林高10-20米,西侧一组10余个形石林并排临壁而立“十二尊者”。
卡斯溶洞位于恰斯村地狱谷沟口,于2019年8月意外发现。
洞穴发育于大约7亿年前的块状白云岩、大理岩, 封闭性能较好,洞内化学沉积物得到充分发育,尤其是密集的鹅管群,其色泽洁白如雪,质纯似玉,极为难得。
―END―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