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不同地貌?
天坑是岩溶地貌中的一种负地形,从形态上看是地面上一个巨大的坑洞,雄伟的峭壁如斧劈刀削般森然直立,围成坑洞的四壁,远远望去,好像大地对着天空长大的嘴巴。 天坑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岩石特性、地质构造和人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南方有大规模的石灰岩地层,长江以南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至1400毫米。当雨水降落在石灰岩地面上,沿着岩石的裂缝渗入地下,一路溶蚀四壁,逐渐扩大,在地下形成大型的溶洞。溶洞的洞顶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往下崩塌,直到最后洞顶完全坍陷,形成了喀斯特漏斗。在地表与地下长期的溶蚀作用下,漏斗越来越大,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坑。 与天坑共存的另一种奇特的溶蚀地貌是地缝,都以地下河与天坑相通。这种地形在小寨天坑和乐业天坑群都存在。与小寨天坑相通的天井峡地缝全长14公里,缝两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线天”峡谷景观。地缝多为断裂带,破碎的岩石被溶蚀或被流水带走,从而形成峡谷。
喀斯特地貌到底是什么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
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 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