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霞地貌标准?
形态上,“顶平、身陡、麓缓”被认为是丹霞地貌的标准形态,陡崖则是其必需具备的特点。而颜色—红色被认为是唯一的色彩要素,所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所以,丹霞地貌的基本定义就是“有陡崖的红层地貌”。
二、丹霞地貌特点 丹霞地貌有什么特点
1、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2、山峰多由悬崖峭壁构成,许多崖壁高达几百米,拔起于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劲露,苍劲雄浑,区内广泛分布丹霞崖壁、方山、石墙、石柱、尖峰、低山、丘陵等地貌形态,石堡、石墙、石柱、石桥等造型丰富,变化万千。丹霞地貌分布区内高峡幽谷,清静深遂,沟壑纵横,起伏剧烈,山块离散,群峰成林。
三、什么是丹霞地貌,通俗一点说
丹霞地貌即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是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1928年,我国著名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冯景兰,以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而命名为“丹霞”,意指其美如天上之红霞。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扩展资料:
丹霞地貌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时期,表面是由细砂岩和泥质岩构成,极易被风化侵蚀,类似活化石一样的存在,是不可再生资源,踩一个脚印至少需60年方可恢复原貌。
另外,为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和景区管理,抽调安保人员对景区外围地带进行不间断巡查,防止游客破坏围栏进入地质遗迹保护区域。对已开放的区域,增设警示牌,配强力量,加强监管。
此外,还将利用景区电子屏、语音广播反复播放地质遗迹保护的相关规定和文明旅游公约等内容,引导游客自觉保护地质遗迹,杜绝不文明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丹霞地貌
人民网-游客破坏七彩丹霞 肆意踩踏丹霞地貌4人中2人已自首
四、什么是丹霞地貌,通俗一点说?
1、丹霞地貌的意思是指:由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叫丹霞地貌。
2、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3、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其中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沟属于幼年期丹霞,贵州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期丹霞,广东丹霞山属于壮年期丹霞,江西龙虎山则属于老年期丹霞,丹霞地貌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
4、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五、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区别是什么?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具体区别:
一是材料的差异。丹霞地貌主要材料是红色碎屑岩( 砾岩、砂岩等),喀斯特地貌主要材料是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
二是外力作用的区别。丹霞地貌主要靠垂直解理和风化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主要靠水溶蚀的力量形成。
三是分布不一样。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