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全世界喀斯特地貌?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13 10:00   点击:214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全世界喀斯特地貌?

世界的分布情况: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我国的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古巴、牙买加和越南中北部地区等。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400年前的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

扩展资料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在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二、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叫作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而喀斯特这一名字,来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

喀斯特地貌是在水长期的溶蚀下形成的。这是因为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石灰岩组成,而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在有水和氧气的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而碳酸氢钙会溶于水,因而形成了空洞。

1、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岩石绚丽。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暗湖、溶洞。

2、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九寨沟不是喀斯特地貌,是古冰川地貌。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有74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有18种国家保护动物,还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古冰川地貌。

“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泉、瀑、河、滩108个海子,构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观,呈“Y”字形分布。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被称为“六绝”。神奇的九寨,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号称“水景之王”。

扩展资料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喀斯特

三、中国的三大喀斯特地貌区在哪里?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万~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四、喀斯特地貌是怎么样的?

“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等。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前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为喀斯特地形。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公里,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公里。洞里宽的地方像广场,窄的地方像长廊,高的地方有30米高,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直面上可分出三层。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无底潭。

中国是个多溶洞的国家,尤以广西境内的溶洞著称,如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云水洞,深612米,有七个“大厅”被一条窄长的“走廊”相连,洞的尽头是一个硕大的石笋,美名十八罗汉,石笋背后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也有一定规模。

山多,石头多,地表不平

溶石,流水侵蚀的一种

在具体百娘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