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底地形特征?
海底地形与陆地一样,有山岭、高原、盆地、丘陵等形态。海底地貌按洋底起伏的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大陆架是指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平浅海底。大陆坡是大陆架与深海底之间较陡的陡坡。大洋底是海洋主要部分,有海岭、海脊、海底高原等正地形;也有海沟、海槽、深海盆地等负地形。
二、海底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南海是太平洋西南侧的一个边缘海,北边是我国的华南大陆和台湾岛,西边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边是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东边是菲律宾群岛。南海外形大致呈椭圆形,长轴3140km,NE向,短轴1250km,NW 向,面积350×104km 2(刘昭蜀等,2002)。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水较浅,中部较深,东部最深。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组合成缺口朝东的马蹄形海底地形(图1.1)。大陆架水深150m以上,面积168.5×104km 2;大陆坡水深150~3800m,面积126.4×104km 2;深海平原水深3800~4200m,面积55.1×104km 2。海底地形整体上构成三级阶梯。其中,陆坡坡度较大,陆架和深海盆地地势平坦。海底平原分布有海岭和海山,东部有马尼拉海沟,深达5377m(刘昭蜀等,2002)。
西沙海域位于南海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地形表现为东部和西部较高,中间较低,最大水深1500m(图1.2)。目前有40多个岛、洲、礁、滩分布在这个海域内(即西沙群岛),岛屿总面积8km 2,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中陆地总面积最大的群岛。包括8个环礁,即永乐环礁(辖12岛、1礁、1沙洲)、宣德环礁(辖6岛、6沙洲、1滩)、东岛环礁、华光环礁、浪花环礁、玉琢环礁、北礁环礁、盘石屿环礁;1个台礁(中建岛)和1个淹没的滩(嵩焘滩,水深232m)。本书中提到的西琛1井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琛航岛上,西永1井位于西沙群岛宣德环礁的永兴岛上。
西沙海域各岛、洲、礁、滩地貌特征受东北和西南方向季风及相应海流潮差的影响,风浪作用将珊瑚和贝壳碎屑等堆积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灰沙岛。一般高度不大或仅高于高潮面,海拔最高的石岛高度为13m,其余高度均在9m以下,一般为1~5m。灰沙岛地貌形态以沙堤、湖、沙平台、洼地、海滩岩等最为常见。由于年降雨日达133天,降雨量1505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故有15个岛植被较为发育,包括永兴岛、东岛(现为自然保护区,面积1.6km 2,为第二大岛,有野生黄牛数十头)、金银岛、甘泉岛、珊瑚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中建岛、南沙岛、赵述岛、中沙岛、北岛、中岛、南岛。另外,石岛有少量灌木,银屿岛有少量杂草生长(许红等,1989)。
按照基底构造和上覆沉积地层特征,西沙海域可分为东部岛礁区(礁盖区)和西部盆地区(图1.2)。东部岛礁区为西沙隆起的较高部位,海水深浅不一,基底之上直接覆盖礁相沉积地层,目前西沙海域出露的岛礁主要位于该区;西部盆地区处于西沙隆起的西斜坡向琼东南盆地延伸部位,海水普遍较深,地质历史时期有生物礁发育,但目前多被淹没和覆盖。
图1.1 南海地貌特征
(图中方框为本次研究工区西沙海域的范围)
三、海岸带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参照全国海岸带与滩涂资源综合调查等项目实施的惯例,海岸带地貌陆域的范围为向陆延伸最小为10km,考虑到与陆地地貌部分的衔接以及图面效果,本书选择延伸30~40km。根据各地貌单元的分布位置,研究区海岸带地貌可分为陆地地貌、海岸地貌以及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的近岸海底地貌三大类,每一地貌类型又可分出若干个二级地貌类型(表7-1)。
表7-1 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岸带地形地貌类型一览
续表
四、印度洋海底地貌是怎样的?
由于印度洋海底地貌的错综复杂,所以除了洋底中部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东部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延伸,一般高于两侧海盆1300~2500m,平均宽度达800km左右。在印度洋海底,由于被一些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就形成了中脊裂谷表现为时断时续。所以,印度洋海岭看上去形态崎岖破碎。
此外,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地区延伸,进而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岭,高度较大,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中印度洋海岭从罗德里格斯岛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岭,经爱德华太子群岛,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至圣波尔岛向东南连接东南印度洋海岭,再向东连接太平洋一南极海岭和东太平洋海岭。因此,印度洋海岭是海底地貌显著的特征之一。
构造带是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岭外,另一种地貌形式。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绵延很远,其中东印度洋海岭,走向与东经0线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它北起北纬10°附近的安达曼群岛,南至南纬3l°的断裂海岭,长约5000km,东西宽约150~250km。由于它沿着东经90°分布,故又叫东经90°海岭(或卡彭特海岭)。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将印度洋分为下列三个海域:
第一,东部海域区。这个海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割,两侧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连接着深海沟,而东南部则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形成复杂的海底地貌。
第二,西部海域区。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最为复杂,海岭和岛屿将其分割,主要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区。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一东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大陆的地貌特征是大陆架的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大陆坡的坡度也较小。此外,大陆隆或海台较多且分布较广也是印度洋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亚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在印度半岛的西侧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正是因为这些海台形成印度洋大陆地貌有着显著的特点。
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是印度洋气候的明显特征。我们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因而广阔的海域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化,气温的分布也随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显的气候特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