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区域地质地貌环境
喀纳斯河流域位于长期处在地质构造活动的抬升区―阿尔泰山地槽构造单元带,由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石英云母片岩及片麻岩,奥陶纪―志留纪石英砂岩与石英岩互层,并夹有千枚岩、泥质片岩等组成。经加里东构造运动,使之成为复杂的北西―南东向褶皱带和断裂构造;后期在北西走向的海西褶皱带的基础上,发生不同程度的隆升,并遭受长期剥蚀夷平;到渐新世―第四纪初,经新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而强烈隆起的断块状山地。流域区构造地貌表现为沿北西向断裂发生差异性不均衡升降活动,在几组不同走向断裂交汇处形成了高大的山结―友谊峰和奎屯峰,地势出现自友谊峰向盆地逐渐下降的五级阶梯层状地貌格局。依次是3200m以上为寒冻风化作用高山带、海拔3200―2600m,为冰缘寒冻剥蚀和融冻作用的亚高山带、海拔2600―1500m为侵蚀作用的中山带、海拔1500―800m,为半干燥、干燥剥蚀低山丘陵带,断块台地与断陷盆地、谷地相间发育,山前为布尔津河冲积倾斜平原,沿河流两侧分布至额尔齐斯河北岸,坡度2º左右,其上部为砾石带,下部为细土带,地势平坦。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有各种冰川共210条,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冰储量1.3万立方公里,折合淡水储量120亿立方米。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我国阿尔泰山冰川的72%和80%,他是一座巨大的固体水库,对区内水分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喀纳斯河源冰川是阿勒泰山的最大冰川,由友谊峰和奎屯峰南坡的两条冰川汇合而成,上部拥有多级粒雪盆,冰川长约12km,冰川前端延伸至海拔2416m,成为我国海拔最低的山谷冰川之一。该冰川冰面较平缓(冰面缓斜1º―1.5º),流动缓慢,冰层最厚超过200m,冰舌前端因消融厚2―3m,有落水洞、冰下暗河、冰蘑菇、漂砾石、中碛垄、侧碛堤等现代冰川微地貌景观。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