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问广州广府庙会怎么样?
广府庙会是广州市越秀区主办的重要民俗节庆活动,每年正月十五举行,为期一周。包括了民俗文化巡游,专场民俗文化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展示、广府美食和广府老字号展销等。
市民游客不仅可以看到踩高跷、扭秧歌、捏糖人、抬神像等北方庙会项目,包括川剧变脸、杂技、魔术、硬气功等中华绝活,白眉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等武林大会表演,广式红木宫灯、佛山彩灯、南海乐安花灯、潮洲花灯等元宵灯会,以及民间木偶、人偶、五华提线木偶、高州单人木偶等优秀作品展演,都一一上演。
首届“广府庙会”精彩不断,以城隍庙忠佑广场、中山四路(文德路口至北京路口)、府学西街、北京路、惠福东路美食街、大佛寺、五仙观为支点,每天都有专场民俗文化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展示、传统小商品展销、传统美食展销等活动,推荐广府本土文化。
首届广府庙会网罗了全国各地的近百种名小吃,展位共123个,80家企业参展。从街头走到街尾,80多个档位不仅有广州酒家、皇上皇、莲香楼、宝生园、致美斋酱园等广州老字号美食,还网罗了天津十八街麻花、蒙古烤肉等全国各地著名的小吃。
北京糖葫芦、天津狗不理、朝鲜打糕、长沙臭豆腐、天津十八街麻花、蒙古烤肉、上海蟹黄灌汤小笼包、老北京鲜梨汤、台湾泡菜臭豆腐??庙会分会场之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的府学西街变身小吃街,早早就人头攒动,不少人都是边走边吃。
首届广府庙会包含了中华老字号企业7家、省老字号6家、福建老字号10家,其余的为各地方老字号、传统美食和民俗工艺。展位主要分布在中山四路北面的288-330号临街商铺、府学西街临时展位、五仙观广场临时展位等地点;设置有民俗工艺展区、老字号产品展区、地方风味美食及精品展区等三个展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传统小商品和风味美食。
在城隍庙忠佑广场、中山四路(文德路口至北京路口段)、府学西街、北京路、越秀公园等地,以及北京路文化商贸旅游区、越秀区内微型博物馆和各街道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区域,都可以欣赏到传统节日庆典、传统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展示、商贸、旅游、美食等活动。
更多关于广州广府庙会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珠海斗门的风俗文化
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源于D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融会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过程。 这种传统的婚嫁习俗延续至今,珠海、中山、江门、佛山等城市的原沙田区居民仍有人崇尚这种传统的习俗嫁娶。斗门水上婚嫁习俗也登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市零的突破。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斗门区提出的5年计划,为更好地继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青年人采用水上婚礼,计划从2009年起对采取水上婚礼的新人实行政府奖励等措施。一炷炷约半米高的立香整齐排列在村道两侧,燃烧的亮光让夜幕下的村落显得庄严而神秘。几名村民举着一条自制的“火龙”在村道上边走边唱,沿途村民也纷纷走出家门,尾随围观。
9月7日,农历七月廿九,按照当地风俗,斗门莲洲镇上横村村民举行“装路香”表演。据悉,这项已在当地流传了260多年的传统民俗已被列入斗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斗门区文化部门正准备将其申报成为更高级别的市级甚至省级“非遗”。
据斗门文化馆馆长沈俊校介绍,“装路香”是一项广泛流传于江门、中山以及珠海斗门的传统民间习俗,其中在斗门的上横、白蕉的六乡更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2009年,“装路香”在一次文物普查中被工作人员发现,并最终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上横村民的介绍,“装路香”目的主要是要向 “地状皇”(地方话对 “地藏王”的称谓)祈福。200多年前黄杨山北部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当地先民以打渔为生,主要通过在丘山、草滩开荒耕种,或发展养殖业,农业收成对气候状况要求较高。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族长就号召村民在每年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即传说中“地状皇”的生日,自觉在自家门前烧香祭奠。如今,虽然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但这项传统民间风俗却被保存下来。
记者当晚在上横村内看到,村民家门前的立香根部都有一个由萝卜或泥巴制成的“香墩”,形状有的似鹅蛋、有的则像“平底小碗“。据沈俊校介绍,有时村民还会用蕉树或蕃莳作“香墩”材料;在农村道路还是土泥路时,许多村民还会直接把香插在地里。
“装路香”的另一关键道具“火龙”也由村民自制而成。当晚表演的 “火龙”,“龙身”是一条木棍,“龙关节”则由蕉叶梗茎做成,“龙珠”则是一个南瓜。
据当地村民介绍,“装路香”中的烧香祭奠基本每年都会举行,但“火龙”却“有几十年没有举行过了”,今年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村民们才决定重新 “燃起”这一传统风俗。 斗门水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珠海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