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二十四节课的目的是什么?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05 11:34   点击:114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二十四节课的目的是什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虽然其深植于农耕文明,但在时代变迁中,仍不断被传承弘扬,焕发着温润的光彩。

在雅安市天全县,当地文体旅局以全县乡镇文化站为教学场地,通过与社会公益组织联手,探索出二十四节气·儿童自然美育课程公益培训活动。自2015年发起至今,活动以体验的教学方式带领儿童回到自然,同时将科学、美术方面的知识结合二十四个传统节气,让儿童在自然中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

岁月更迭,润化无声,在一堂接一堂的美育课里,深耕传统的文化精华,不仅抚慰着留守儿童孤独的心,更将美育的种子埋进他们的心灵。

聚焦节气美学 传统文化“活”起来

二、二十四节气何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

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次会议(这场为期5天的会议将持续到12月2日),会上发表了批准二十四节气入遗的公告。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习惯,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以及认识一年在季节、气候和物候方面的变化而形成。

二十四节气是此次要求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37项提案之一。还有其他五项提案被推荐申请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年来,已经有336项提案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反作用于经济、社会。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其融入当代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4、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

24节气是中国古代统计修正产生的最早最完整的气象候相

四、二十四节气歌哪一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昨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科技日报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游雪晴)“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个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入选世界非文化遗产名录。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这是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五、二十四节气申遗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意义重大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六、求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