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鸣区的社会事业
1990年,武鸣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588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2人,中级1084人,助师级和员级4071人。
2010年武鸣实施科技项目63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立项15项,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南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明代建有学宫、书院和社学,民间办有私学。1950年,武鸣区小学校有639所(含教学点,下同),在校生22392人;中学5所,在校生1338人。
2010年武鸣投入4114.65万元,完成3.41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3.01万人次、1020.37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010人次、263.02万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193人次、1300万元。公开招聘100名特岗教师。拨款100万元奖励中考、高考先进学校和先进集体。
武鸣高中:是广西十强高中,省级重点;广西民族高中:为省级重点。 2003年成立的“尼达妮合唱团“活跃于自治区内外舞台,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儿童音乐协会举办的音乐比赛金奖、全国校园艺术选拔赛金奖等奖项。
2009年,壮族骆垌舞入选南宁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尼达妮“合唱团应邀参加全国民族民间文化国庆献礼演出,武鸣歌舞剧团《亲亲的中国红》荣获建国六十周年原创歌曲大赛二等奖、《古岳铿锵》荣获全国民族民间歌舞精品展演银奖。成功举办“三月三“歌圩、新创民歌大赛等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太平镇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武鸣使用的语言绝大多数为壮语,约60万人,约4万人讲新民话(客家话的一种)和横塘话(平话的一种)等汉语方言(主要分布于灵马镇、陆斡镇、府城镇),其余讲各种区境外来的方言。老壮文是1953年苏联语言专家应邀来到武鸣区双桥镇以当地壮话为基础,以拉丁字母为载体创造的文字。新壮文为改革开放后完全以拉丁字母创造了的一套文字系统,沿用至今。
另外,武鸣城区和府城镇有数千人说“军话”,当地亦称“街上话”。壮话把这种语言叫vahgun(详情见陆天桥著论文《广西“军话”及“军人”考》)[1],即“军话”,说这种话的人叫buxgun,即“军人”,“说汉语”叫gangjgun,即“讲军”(不包括普通话、南宁白话等)。这种方言与北边的桂林话和柳州话以及各地的“桂柳话”不一样,它有5个调并保留了很多古入声韵尾,如ngotiknilianggjok“我踢你两脚”,桂柳话一般是ngotiniliangtsjo(或gjo)。外来移民基本上说桂柳话,但它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普通话是很多幼儿和青少年的社交和家庭用语,在很多公共场所也很流行。 从1985年起,武鸣区连续举办了18届“三月三”歌节。2003年后,武鸣区将“歌节”更名为“歌圩”。2008年,武鸣“三月三”歌圩入选了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武鸣区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武鸣被认为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所在地之一,为了保护和传承骆越文化。2010年《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师公舞》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2011年,武鸣区将“三月三“歌圩活动的主题扩展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 2014年1月14日壮族文明重要发祥地、壮族人口占86%的“中国壮乡”广西武鸣区获得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歌圩文化之乡”称号。
二、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文化技艺,人站在一根竹子上用一根竹竿保持平衡在水上漂流前行,请问这个技艺叫什么名字
根据你的描述,你说的应该是“独竹漂”,是贵州北部的一项民间绝技。
独竹漂又称独竹舟,俗称划竹竿,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
“赤水独竹漂”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
独竹漂是在水上划行,其形其态美观大方,动作协调连贯一致。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时,就曾以独竹为舟渡过赤水河。
需要说明的是标准化的竹漂器材是由3节总长7米、直径0.16米的玻璃钢圆管组合而成,而不是竹子,因为它具有比天然竹子浮力大、速度快、不变形、可拆解、运输方便的优点;划竿由两节总长4.5米、直径0.04米的玻璃钢圆管组成。
电视上看到过,忘了!
三、大成拳和意拳的异同
王芗斋先生(王老)在1926年在北平创立“意拳”。(“意拳”2009年已经被列为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940年,当时权势显赫人物“张璧”对“意拳”推崇备至,将其命名为“大成拳”。见1940年4月2日《实报》。
王老勉而受之。经过数年,王老觉得用“大成拳”之名还是不甚妥切,“大成”二字容易与孔子的大成至圣之意联想。正所谓学无止境,何为“大成”。
1947年,王老正式决定不使用“大成拳”名字,还是使用“意拳”。所以“意拳”和“大成拳”不存在早年和晚年创立的问题,只是一个名称的变更过程。
尽管民间有些传人还是延用“大成拳”这个名字,但是标准名称是“意拳”。比如“意拳”是可以申请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前也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这个名称是不能申请的。
所以意拳(大成拳)的修炼者,技艺同宗同源,只是不同传承人有自己练功方法特点,不存在两种拳法的区别。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