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起着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作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以及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场所与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的,合称为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可以加强族群凝聚力,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二、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十分熟悉的,离我们比较近的比如故宫、天坛等,离我们远的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十分容易理解,但是,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我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总感觉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东西,是一个离自己很远的一个概念,也很少关注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在接受这个东西,受它熏陶,我们个人性格的形成,人格品质的培养,都有它的影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表现形式,对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也逐渐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它的变迁,感受它的影响。
文化部长孙家正曾经说过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直接创造出来的,积淀下来的,它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生产生活的实际,更加真实的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特征”。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指导着生活。
非物质文化承载着丰富的、独特的民族记忆和生活记忆,这些记忆虽然是极易被忘却的,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帮助人们保留这些记忆,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说戏曲或者民谣中所反映的当时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诚然这些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考古学来发觉,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更加便利的将这些极易消失的生活记忆留存了下来,当我们在闲暇时间哼起这些民谣的时候,还能够回忆起先人们的淳朴的生活方式,也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思考。
三、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四、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具有重要价值,是历史的真实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意义重大。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较大冲击,因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民族团结的基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设置初衷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十分重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今天,我国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保护工作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便为我国文化遗产日。

实际效果
每一年的6月的第二个周六是“文化遗产日”。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等,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0年,我国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国家“文化遗产日”不是如人们预期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而是选在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而这一天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目的是让这个“文化遗产日”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