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四节气是按照什么排列的?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公历编排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介绍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二十四节划分原则: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青(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相(大暑)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
四、二十四节气与人自立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不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建立的人与自然的具体联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 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从万物运行规律的本源出发,以“易经十二消息卦气图”为背景,从二十四节气的缘起开始,遵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清晰对应人生不同阶段的生命节点,关照我们如何顺应天地宇宙运行的大道,提高我们运气的能力,做到有礼有节,得享“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护持。
二十四节气不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建立的人与自然的具体联系
“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 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016年11月30日,
“二十四节气” 通过审议,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意识的主动创造性“二十四节气”彰显了中国人自然观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