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请问,何为"昆曲"??????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8 12:00   点击:275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请问,何为"昆曲"??????

昆曲始于元朝末年苏州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雅部、昆剧等,是我国古老的剧种,距今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二、文教科书中的一些经典名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如李杜诗歌、韩文苏词等。证据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理解的关键在于“非物质”,经常登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可以发现列在国家名录中非遗主要存在于民间、历史悠久的音乐、美术、戏曲、相声曲艺、杂技、民间体育、民间节庆(实质必须通过人们举行的活动来体现)、传统手工艺、民间仪式、人们的日常行为,如厨艺等,细心想一下,这些只有通人(通过人传承是非遗的重要特性,理解非物质的关键之一)的表演、人的行动体现出来人们才会有切身的体会,试想,如果音乐、民歌、戏曲等只停留在歌谱、文字记录上是什么也体会不到的,而节日庆祝活动你只在电视和书本上感觉和自己亲身参加那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这是理解非物质的关键之二。这种非物质特性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弹奏各种现代乐器的技艺、手工制作各种物品、我们各位的母亲的厨艺等,女生的编织手艺等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味着从历史上传递到当代的财富,非物质文化后加遗产,指中华民族历史上以非物质特性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形成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的来源之一,请注意,是来源之一,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通过非遗体现出来。

认真理解上述话了,那么是否能理解经典名篇是不是非遗呢?

经典名篇,可以说是人们直接把存在于思维中的精神思想诉诸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普遍性知识,可以通过文文献流传后世,对学习者通过识字、思想传输、启发我们可以得到理解。并没有经过非物质特性,如技艺的学习,如观看民俗仪式或民俗行为,音乐总要先听作品,戏曲总要有人教了,通过书本文献,很难学到其表现方式。可以结合自身练书法的感觉,通过前人留下的书法文献,加以琢磨,也很难写出好字,而不断临摹前人的书法作品,才是书法练习的第一步骤。

请注意了,如果这些经典名篇中的内容被人们用戏曲、音乐、或者以精湛的口才如评书讲出来,那么,经典名篇就进入了非物质文化的表现题材中了。

因此,经典名篇是遗产,但不是非物质文化,而是思想性或者是文献遗产、文学遗产。

说得罗唆,希望你能理解明白

三、昆曲是什么时候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入选。

四、中国古代戏曲史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

集成时期--清初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

终结时期--近代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同样,在这一时期里,艺术评论家们对各种戏曲艺术因素的记载与评论,便是古典戏曲理论的萌芽,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伴随着杂剧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同时,在民间,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戏曲的正式形成与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论著,而且曲论家们的思想活跃,就某些戏曲创作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曲论家们的研究范围比前人有了较大的开拓。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曲律》。

集成时期--清初古典戏曲论经过成熟、发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清初曲论家们便对前人的理论作了全面在总结与完善如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李渔的《闲情偶寄》与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皆具有系统、精深的特征。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清代中叶,随着整个曲坛上所出现的两转移,即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转移到花部为中心,戏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一是舞台表演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们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表演论著。二是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花部的论著。

终结时期--近代近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以总结,另一方面是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论与研究方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