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有哪些历史人物可以作为作文素材?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7 12:33   点击:246  编辑:yyns   手机版

为了写出好作文,我平常可没少收集素材,今天先分享三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人物吧~

一、孔子

1. 有教无类与教育公平

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适用话题:教育公平,贫富差距等话题。

当谈到现今教育的公平问题时,可以对比孔子的有教无类进行论述,呼吁原始师道、教育精神的回归。

2. 因材施教

子路(由)和冉有(求)同问孔子:“听到了就要马上行动吗?”孔子教诲不同。子路好勇过人,孔子让他听取父兄的意见,加以约束;冉求容易退缩,孔子便鼓励他立即行动。

孔子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导下,孔子座下弟子各展所长。“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有冉有、李路;“文学”有子游、子夏。

适用话题:因材施教、各展所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特性,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因势利导,使学生各展所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这才是教育的成功。

3.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不但是可敬的老师,还是可亲的朋友。在《论语》之中,最长的一个段落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和学生们坐在一起,谈论自己的理想。他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把自己放在了和学生同样的位置上,以此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是我们到今天为止,依旧需要延续的优秀传统。

适用话题:师生关系。

4. 为学,先学做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在先,授业其次,解惑为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授四项内容,分别是:文献、品行、忠诚、信实。文献可以看做是知识,其余三者都是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和修炼。在孔子看来,德行是应该先于知识的。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风行的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自我的品德修养,规范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戮力同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如若不然,出乎其类最终将成斯文败类。

适用话题:个人品德修养、素质教育、知与行。

因为教育的普及,新一代的青年素质比上一代有所提高。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畸形发展的案例。对于一些高学历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我们批判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警惕和自我反省,以此为鉴。

二、苏轼

1. 洒脱与豁达:笑对人生中的风雨

因为富有才华,苏轼在20岁入京考试时就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苏轼的前半生,仕途非常顺利。但是,苏轼到了43岁的时候,因为受到官场党派斗争的牵连,卷入了“乌台诗案”,这一巨大的打击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在此次诗案中,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是苏轼面对人生的困境并没有消沉,反而写出了许多豁达之词,著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适用主题:从容面对挫折、乐观、不惧风雨。

示例

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在逆风中保持一颗前行的心,才能不被风雨所阻。李白不能得志,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苏轼被贬黄州,却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刘禹锡谪守巴楚,仍念:“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面对挫折的时候,有的人一蹶不振、从此消沉下去;而另一些人,却豁达面对、笑对人生。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正是如此,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更应积极地调整心态,以心中的晴朗,笑对人生的风雨。

2. 有趣的灵魂: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他总能在生活的细节中体味到浓厚的生活情趣。“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初春,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在乍暖还寒时候,苏轼欣赏着“细雨斜风”“淡烟疏柳”,也品尝着“雪沫乳花”“蓼茸蒿笋”。他珍视季节所给的馈赠,在品味着景物、食物之美的同时,也体会着“清欢”的人生滋味。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适用主题:发现生活中的美、在细节品味生活的乐趣、热爱生活等。

示例

苏轼一生坎坷不顺,却仍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发现乐趣。这种乐趣,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也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是“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我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想要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首先要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热爱。

三、于谦

1. 两袖清风,勤政爱民

于谦六七岁时就能诗善对,谈吐不凡。有个过路僧人评价他是“他日救时宰相也”。长大后的于谦非常敬佩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决心做一个忠心为国、注重名节的人。据说他十七岁时,路过一个石灰窑场,看到工人用铁锤敲打灰块的情景,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24岁步入仕途。宣德元年(1426年),于谦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擢升为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两省。在任上,他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深受百姓爱戴。

于谦自奉节俭,从不向民间私取分毫,被百姓誉为“于青天”。当时,太监王振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敛财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你没有钱送,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了一首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此诗一出,立刻成为佳话,到处传唱。而成语“两袖清风”,正是源于此处。

适用主题:人生本色、高尚品格、伟人情怀、不畏权贵。

示例:

于谦两袖清风的事迹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引人深思。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坚守清白,面对百姓的疾苦,情怀就会显示出一种温度;面对财富的诱惑,品行就会显示出一种高度;面对权势的威压,人格就会显示出一种硬度。坚守与否,关键在于我们做出一种什么样的选择,是坚守初心,保持本色?还是蝇营狗苟,随波逐流?

2. 勇于担当,力挽狂澜

瓦剌大举入侵,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结果在土木堡大败,明英宗被俘。最精锐的部队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瓦剌人兵临城下,京师只剩下十万老弱病残,很多官员都主张迁都,大明王朝眼看就要重蹈靖康之耻的覆辙。就在这时于谦当机立断,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和大臣们一起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全权负责组织京师防务。朝廷另立皇帝,瓦剌人以明英宗为要挟狮子大开口的计划落空。于谦组织全城军民防御,又调集周边军队驰援。击败了瓦剌大军,救回了明英宗。

适用主题:时代使命、报效祖国、人生考验、担当责任、敢为天下先。

示例:

关键时刻,敢于担当,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种时刻,考虑的是集体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患得患失。如果过多地顾忌别人的看法,权衡自己的利弊,就会裹足不前,失去挺身而出的勇气。这是一种考验,既考验做人的胆识,也考验人品的优劣。

3.含冤被杀,英名长存

明英宗被送回来后,明代宗的地位很尴尬,就把他软禁在南宫,尊为“太上皇”。于谦因保卫京师有功,明代宗很是感激,对他十分倚重。但是,于谦位高权重,又为人正直,得罪了很多人。就在明代宗病危的时候,太监曹吉祥伙同石亨、徐有贞拥立明英宗复辟。

于谦是拥立明代宗的“主谋”,因此被以谋反罪下狱。明英宗念在于谦保卫京师有功,不忍杀害,但架不住石亨、徐有贞一伙人的劝说,下令将于谦斩首。于谦深知自己获罪缘由,面对狱卒们的拷问不置一词,坦然受死。

适用主题:谈论正义、人民的评价、卑劣与高尚、纪念与忘却。

示例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不会缺席。那些跳梁小丑,可能会得逞于一时,但终究会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些坚守节操、爱国爱民、舍生忘死的忠烈英魂,则会永远被后代景仰,正如于谦的忠勇大义。缅怀英烈,我们的心灵会受到洗礼,我们脚下的每一步,会走得更正。

这是三个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素材可以应用到很多方面哦,平常写作文应该够用啦。

悄悄告诉你,这些都是我在作文纸条APP上看到的,上面还有很多人物素材,超级实用der~

喜欢的话留下你的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