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3000(你最欣赏哪本历史人物传记?)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1 19:40   点击:294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看人物传记能有什么收获?比如《张居正传》、《司马懿传》、《和珅传》、《曾国藩传》、《查理芒格传》?

读过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之后特意去了荆州的张居正墓园和张居正故居,从张居正的身上,总能得到许多启发。

张居正年少时便是荆州的神童,十三岁就中了秀才,但他却没有像方仲永一样最终“泯然众人矣”。这离不开顾璘等伯乐的赏识和引导,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始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从一开始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他年少时的诗中便可读出:“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但他并不是一甲进士,而是二甲第九名,没有直接任官而是成为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学习了更多典章制度,对国家各方面的情况也更加了解,为日后平步青云、推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沉得住气。

后来,他受到徐阶的赏识,因不满奸臣严嵩当道而老师徐阶又处处退让,称病辞官回乡隐居三年。他也曾迷茫过,可见迷茫并不可怕,迷茫的时候就应该暂时停下来,仔细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想这三年中,他一定想通了许多事情,他知道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为了最想要的,可以舍弃一切无关的,只要问心无愧,“人之无所弃者,业之无所成者”。因此在回到朝廷之后,他也学会了忍,和他的老师徐阶一起,最终扳倒了严嵩。想想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最想要的是什么吗?当遇到其他诱惑的时候,会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呢?当为了追求理想,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的时候,会不会因为舍不得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呢?当我们想明白这一切的时候,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吗?能够不拖泥带水,果断地去做吗?

改革措施自不必多言,整顿吏治,提高效率,巩固边防,一条鞭法……

身后事之凄凉令人不忍卒读,他了却了君王天下事,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古人谓知我罪我,在所不计,先公意在是乎”。要有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放得下一己的荣辱,真正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事情。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国难思良相,终于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气数将尽之时,文忠公为整个国家所做的一切,又重新被人们所铭记。而今四百多年过去了,张居正故居中张文忠公的塑像,还是那么的顶天立地、器宇轩昂。塑像身下的石基上,刻着一首诗,明人张启茂的《拜江陵張文忠公祠 》:袍笏巍然故宅残, 入门人自肃衣冠. 半生忧国眉犹锁, 一诏旌忠骨已寒. 恩怨尽时方论定, 边疆危时见才难. 眼前国是公知否? 拜起还宜拭目看。凝练精准地表达出了我在张居正故居中的所思所想。

现在还记得《张居正大传》中的最后一段话:“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祖先的时候,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或许有的黯淡一些。但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朱东润先生是在流亡的岁月里,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候,写下了这部《张居正大传》,朱东润先生在著书的时候是否也想问问张文忠公,“眼前国是公知否”,他是否也希望世间再出现一个张居正,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呢……

一个人的生前身后、得失毁誉,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只要问心无愧,就该向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

二、你最欣赏哪本历史人物传记?


陈寅恪,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去世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作为百年难遇的奇才,陈寅恪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其视为唯一的知己,傅斯年称之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季羡林、王力、蒋天枢都是他的学生。

而且,陈寅恪还精通汉、蒙、满、藏、日、梵、英、法、德、波斯、突厥、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言。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中的大师,却心甘情愿为一名青楼歌妓立传。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陈老还是遭受双目失明、双腿瘫痪的肉体折磨,以及十年政治动乱的精神摧残下创作的这部传记。

就连钱钟书,也讥讽陈寅恪“小题大作”。

这名歌妓,就是明末“秦淮八艳”中最负盛名的柳如是。

陈老晚年耗尽十年的精力完成的85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在豆瓣评分高达9.5。



如果不是这部《柳如是别传》,人们很难把陈寅恪与柳如是的名字连在一起。

两个人在时空上相隔三百多年,一个是史学巨擘、国粹鸿儒,一个秦淮八艳、才女名媛。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历史上真实的柳如是,虽然幼年遭遇不幸,沦为青楼歌妓,但是在品格气节上,绝对不输那个时代的任何一个男子。

在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灾祸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国家危在旦夕。

这名秦淮河畔的歌妓,却用一己之力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愁云惨雾。

当时,她倾尽全力救助抗清义军,在清军兵临城下之际,她奋身跳入池中想要殉国。

不料却被丈夫钱谦益救起,还想拉着她投降清军。

柳如是羞于和丈夫同去北京,坚持留在常熟家中。

后来,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想要争夺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业,竟悬梁自尽,吓走恶棍。

一代奇女就这样结束了一生,年仅四十六岁。

虽然柳如是的一生被我几句话带过,但是陈老简直是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在写,是用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诠释。

正如陈寅恪先生对柳如是的评价:“不被陋俗所羁,敢于追求人生幸福,且明于民族大义,远胜当时许多高官巨儒,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

三、有什么好看的历史人物传记推荐?

俄罗斯作家阿尼克斯特所著的《莎士比亚传》,很值得一读。

在这部传记中,一个世界著名戏剧大师栩栩如生的展示在读者面前,其创作手法十分独特。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伦敦西北方的一个家庭,家族世代务农。

16岁以前,莎士比亚一直在当地的文法学校就读,学习拉丁文。这类学校相当于我国的中专。

当莎士比亚的父亲破产时,他还没毕业,就走上了独自谋生之路。换句话说,他辍学了。

没受过高等教育的莎士比亚,只能去当肉店学徒,在乡村学校教书。他的期待不高,那就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贫不择妻。在莎士比亚18岁的时候,他同一个比他大的农妇结了婚,为了养活妻子儿女,他必须去挣钱。

在22岁那年,莎士比亚来到伦敦。为了谋生,他只能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照料马匹 。这是一个下人的活。

照料马匹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他就在戏院里演一些小配角,相当于群众演员。

这种小配角挣钱很少,莎士比亚便加入了《女王剧团》,他想的还是挣钱养家。

在这期间,莎士比亚发现写剧本挣钱。于是,他开始写剧本。他没有高大上的理想,想得仍是养家糊口。

当时,英国伦敦的剧团被大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是一个“粗俗的平民”。

莎士比亚不在意这些世俗的评论和眼光,他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展露头角,后来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剧作家。

莎士比亚用他奋斗的一生,诠释了寒门世子怎样走向成功的路径。

总之,《莎士比亚传》值得一读。

四、对于文学名著(小说型)比如月亮与六便士,历史性书籍比如历史人物传记,怎么做读书笔记更好?

所有的读书笔记,都逃不开一个问题,即,你记它干嘛?如果回答不上来,那你读完一本书或者几页书之后,就该去做户外运动,散散步也成。

如果你能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可以继续提问。



marginnote3中如何让一个卡片成为多个卡片的共同子节点? — 朱近野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439961/answer/1062401332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