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人物传记能有什么收获?比如《张居正传》、《司马懿传》、《和珅传》、《曾国藩传》、《查理芒格传》?
看到举的例子中有《张居正传》,就想推荐推荐。
人物传记可以告诉我们好多东西,让我们以史为鉴,反思自己,继续前行。
不清楚题中所讲的这本书是谁写的,我个人认为写张居正写的最好的人,是朱东润。当然了,他写的是《张居正大传》。
从张居正的一生中,我们读出了很多。
在初期,张居正不轻易表露自己观点,初入政局,就指出五大弊病,但话语极其婉转,不让皇帝失其颜面。又如“蜗牛触角”一般,试探了政治环境,觉得空气不对,最终收回。
张居正能忍,能等。居正自称自己能耐烦。这虽然是谦词,但是做到不容易啊。他能静候时机到来,他能有计划,有目标的做事情,脚踏实地的做事,从不一曝十寒。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居正几十年来一直记得自己要干什么。早年,他就写下了“欲报君恩,岂恤人言”
他为了政权,可以放弃很多东西,他甚至不丁忧,因为有了政权,就能控制国家,实现他的抱负。
“张居正是现实的人,而王安石是理想的人”,朱东润这么评价,这也是变法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居正的主张是猛的。“使吾为刽子手,吾亦不离法场而证菩提”他见过了瓦剌入侵,明白政体的种种问题所在。他极其重视边防,尤其是北方,他希望北方越乱越好,他有考成法,他整顿吏治,整治驿站等等。“天下大事,不难于立法,而在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在于言之必效!”
诚然,张居正也贪污腐败,这或许是环境的问题,但也有这样的原因:张居正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就得向上不断掌权,但他掌权后却能推行改革,记得住自己要干什么。
……
这是朱东润在特殊时期写的一本巨著。朱东润自己说历史上的重大变法不多,尤其在一个朝代处于灭亡的边境,而一场变法能有所挽救的更是寥寥无几。引用一位作家的话“国家陷入深重危机、财政入不敷出、流民四处闹事、政治腐败不堪的情况下,张居正以他深不可测的心计、阴险无比的手段,夺取了最高领导权,并发挥其不世出之奇才,创造性地进行了伟大的政治运动,为明朝迎来了新的生机,无愧于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称号,堪称国家之栋梁,民族之骄傲。”
写的很混乱,貌似偏题了,我水平有限啊。
二、你最欣赏哪本历史人物传记?
陈寅恪,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去世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作为百年难遇的奇才,陈寅恪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其视为唯一的知己,傅斯年称之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季羡林、王力、蒋天枢都是他的学生。
而且,陈寅恪还精通汉、蒙、满、藏、日、梵、英、法、德、波斯、突厥、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言。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中的大师,却心甘情愿为一名青楼歌妓立传。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陈老还是遭受双目失明、双腿瘫痪的肉体折磨,以及十年政治动乱的精神摧残下创作的这部传记。
就连钱钟书,也讥讽陈寅恪“小题大作”。
这名歌妓,就是明末“秦淮八艳”中最负盛名的柳如是。
陈老晚年耗尽十年的精力完成的85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在豆瓣评分高达9.5。
如果不是这部《柳如是别传》,人们很难把陈寅恪与柳如是的名字连在一起。
两个人在时空上相隔三百多年,一个是史学巨擘、国粹鸿儒,一个秦淮八艳、才女名媛。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历史上真实的柳如是,虽然幼年遭遇不幸,沦为青楼歌妓,但是在品格气节上,绝对不输那个时代的任何一个男子。
在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灾祸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国家危在旦夕。
这名秦淮河畔的歌妓,却用一己之力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愁云惨雾。
当时,她倾尽全力救助抗清义军,在清军兵临城下之际,她奋身跳入池中想要殉国。
不料却被丈夫钱谦益救起,还想拉着她投降清军。
柳如是羞于和丈夫同去北京,坚持留在常熟家中。
后来,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想要争夺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业,竟悬梁自尽,吓走恶棍。
一代奇女就这样结束了一生,年仅四十六岁。
虽然柳如是的一生被我几句话带过,但是陈老简直是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在写,是用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诠释。
正如陈寅恪先生对柳如是的评价:“不被陋俗所羁,敢于追求人生幸福,且明于民族大义,远胜当时许多高官巨儒,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