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来给你亲自示范一下如何写卡片吧。
首先我们肯定要去读书,这句话看似废话,其实不然。我们平时对读书后写东西可能抱有一种相对抵触的原生心态,很多时候认为自己读书后:
- 写不了
- 感觉很难写
- 不知道些什么好
- ......
在这个时候,其实有一种启动输出的最简单办法,就是直接把你觉得不错的内容「照搬」出来。
如果你还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句话为什么好,那再好不过!
如果你觉得困难,那也没关系,就先尝试把这个内容搬出来再说。
这里举一个例子:
1
比如我之前在阅读《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这本书第二章节《科学的追求及其动机》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段话:
不知道你读了这句话后是什么感受?
我的第一感觉是:
「他是他思想的殉道者」这句话太优美太性感了!!
用前面我提到的卡片输出方法,我们直接把这句话挑出来,这时候脑补一下如果我们在未来自己能写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的时候用上这句话,是不是感觉文章的逼格瞬间提升?
那这句话的卡片有一个名称,就叫「金句卡」。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写:
就这样,我们就非常轻量级的输出了一张读书卡片。
我们简单的将这个卡片的结构分解一下:
换句话说,我们只要了解了一张卡片的结构,就能快速输出一张读书卡片。
用导图将上面这张图简单抽象一下:
是不是很简单?
以后读书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快速输出读书卡片了?
马上试试看!
2
当然,我们读书,不可能只是去照搬里面的内容,我们还能形成更多的思考与行动等等。
我们还是以上面例举的这段话为例:
前面提到我的第一感觉是金句卡。
其实还有第二感觉,就是我从直觉上很同情玻尔兹曼!
一个物理学家辛辛苦苦研究后提出了一个理论(书中前面又提到),然后就被同行责骂至死。这些同行该有多么的可恶啊!
这样,我就感到玻尔兹曼是一个带悲剧的人物,而引发玻尔兹曼自杀的两个人(奥斯特瓦尔德和马赫)我就有一种不满情绪,对他们。
但前面提到了玻尔兹曼这个人,那这个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我就要去简单查阅一下这个人的生平,通过Wiki-Ludwig Boltzmann 去查询了玻尔兹曼的生平,进而写出了一张人名卡:
在玻尔兹曼的Wiki中提到了他晚年捍卫自己理论的简介,也提到了@奥斯特瓦尔德和@马赫两人。
刚刚我不是觉得这两人不好吗?那这时候正好看看这两人到底有多大能耐!居然能把一个物理学家给气死。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这两人也绝非平辈!
关于@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 提出了「西斯定律」
- 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的创立者之一
- 在颜色学、科学史和哲学方面有独到贡献
从上述成就可以看到,奥斯特瓦尔德对整个人类科学进步发展的贡献之深。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尽管奥斯特瓦尔德公开反对玻尔兹曼提出的原子论的理念并与其进行了长期的论战,但奥斯特瓦尔德依然在某些层面对玻尔兹曼持肯定态度,在1900年邀请玻尔兹曼到其所在的莱比锡大学任教授,这体现出了奥斯特瓦尔德个人胸襟的博大!
再看看@马赫:
- 提出了著名的「马赫数」与「马赫带」概念
- 强调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科学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 其思想在哲学界与科学界有极大影响力,受其影响的物理学家不乏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如@爱因斯坦、@沃尔夫冈·泡利和@理查德·费曼
依然,马赫并非我直觉意义上的一个玻尔兹曼的反对者。
而在其对玻尔兹曼的态度上,与奥斯特瓦尔德相同,马赫对玻尔兹曼的观点也采取了审辨性思维:他同意玻尔兹曼的哲学理念,但反对玻尔兹曼的原子理论。
而再结合玻尔兹曼的个人介绍我发现,玻尔兹曼晚年精神状况欠佳,情绪经常起伏不定,与玻尔兹曼亲近的人也能看出他有严重的抑郁和自杀倾向。
换句话说,《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这本书上提到的玻尔兹曼是被奥斯特瓦尔德和马赫的批评气死的说法,其实是存在着偏见的!
所以到现在我们发现,玻尔兹曼的死与这两人之间没有直接唯一的关系。
读到这里,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关联的启发:我们评估一个人的好坏,不能以某个维度的而证据为指导。
为了表示对威廉·奥斯特瓦尔德与马赫的歉意,我需要写两张他们的人名卡:
这样我就输出了另外2张人名卡:
所以,我仅仅是阅读这一小段,我就输出了4张卡片。
- 人名卡:3张
- 金句卡:1张
3
其实我还可以根据我的这个经历,来输出一张「技巧卡」:
4
阳志平老师的卡片输出思想中将卡片类型定位为成八类:
而我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根据「最小输出」与「轻量化输出」的原则,就能更好的将阅读这种吸收内容的模式转化为输出式的模式。最后将卡片真正化为自己成长的一块又一块坚实的砖头。真正做到输出>输入。
为了实现我的这个想法,我最近建了一个生命周期只有7天的阅读输出群,加入该群的朋友,每周阅读分享≥3次,分享方式不限于语音、文字、图片、视频。每个群从周一开始,到周末就自动解散,但同时会有一个新的群建立起来,加入的群友如果觉得自己在这7天内不适合输出,那下一周可以主动选择不再加入,如果还想继续分享(行动),就主动进入新的群。在群里面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同侪,相互用行动打气和鼓励。
我每周都会把加入群朋友的阅读分享集中到这个相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输出的成果:阅读与行动成果积累库 · 点击查阅
而这也是助力自己将读书与输出这件事变成自己的刚需,进而产生量变到质变,比如从卡片到文章、从文章到项目的进阶。
祝好!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