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事件、人物与真实历史不符?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4-01 20:31   点击:58  编辑:yyns   手机版

曹操刺杀董卓,无疑是《三国演义》第一谋刺案。

但在历史上并无此事。

这个故事的背后,却隐藏了另一桩被刻意隐讳,而消失于史册的谋刺案。

其中有什么道道,且听玉山慢慢道来。

一、傍晚,一桩未遂的谋刺

公元180年的一个傍晚,暮色笼罩下的洛阳城,一如往常般平静。

一支规模不大的队伍离开北宫。

车里端坐着的,正是这个帝国里除皇帝之外最有权势的人——“十常侍”之首的张让。



已经连续值班数日,张让觉得有点疲倦。

有什么办法呢?谁让帝国的中枢一刻也少不了自己呢?

张让想,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在家里休息两天。

这么想的时候,前面忽然传来嘈杂的声音,有人在奔跑,撞击,间杂着怒喝。

张让还没有来得及开口问讯,已看到一位黑衣蒙面的汉子,冲到自己的车前。

护卫们立刻拥上去,发出兵器与肢体激烈碰撞的声音。

张让看到刺客身材不甚高大,但是健壮有力,且出招凌厉,就像一道道闪电。

他使用的是手戟——当时流行的一种短兵器,看上去就像是没有长柄的、简化的方天画戟。



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会觉得很眼熟,因为在后面的故事里,董卓撞破吕布的好事,就将愤然掷出此物;而小霸王孙策与太史慈缠斗之时,也将一把夺过对方背在项后的手戟;刘备也将在长坂坡上给报信说赵云投敌的人来上这么一家伙。

手戟这种武器,体制短小,便于随身携带;具有互成直角的两个尖刃,便于刺、劈、扫,架,当然,还可以远距离投掷,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之必备神器。

护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但是,刺客也被阻隔得越来越远。

眼看成功无望,刺客做了一个短暂的冲锋,然后迅捷转身,蹭蹭几步,越墙而过。

张让看到他像一只黑色的大鸟越过墙头,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是他?

二、就像皇帝的父亲一样

这不是张让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如果那些士人认识不到自己的可悲命运,总是妄图与宦官集团争取国家权力,这样的事就不会停止。

张让想,可能他们确实认识不到,而且不知死活。自己及所属之宦官集团一次次地兴起大狱,不遗余力地打击党人,但总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譬如袁绍这个小子,仗着什么四世三公的门阀,什么门生故吏遍及天下,笼络了一大批士人,始终包藏祸心,虎视眈眈。



想到这里,张让心里不由抽动一下,暗自说,一定要紧紧把握住皇帝,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幸好皇帝——汉灵帝对自己的信赖与依赖到了寻常不能理解的地步。

他不止一次地公开说,张(让)常侍就像是我的父亲,赵(忠)常侍就像是我的母亲。

就像大家知道的那样,汉灵帝不是先帝汉桓帝的儿子,而是堂侄,所以践位伊始,汉灵帝就全力扑杀汉桓帝的遗孀窦太后一族以及汉桓帝的兄弟们。

其中有多少血腥杀戮、九死一生,深度参与此役的张让日后每想起来,仍不寒而栗。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拼死效力的宦官集团终于成为汉灵帝最离不开的力量。

这还不够安全。

张让又让自己的儿子娶了最受汉灵帝宠爱的何美人——后来成为皇后的那个何美人——的妹妹。

没错,儿子。汉代的宦官大多不是自幼阉割,而是由犯罪而被宫刑的官员充任,例如大名鼎鼎的司马迁。

这下,张让不仅是皇帝的父亲,还是皇帝的连襟的父亲,更是一家人了。



在这个形势下,领衔十常侍的张让,已经成为东汉帝国实际上的最高执政官。

这是什么人,胆敢行刺?

张让好像认出他了。

但是,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那是个自己人。

三、出身不由自己,道路可以选择

那个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他的父亲,大鸿胪曹嵩,是张让的前辈、汉桓帝时中常侍曹腾的养子。

祖父是中常侍,大宦官;父亲是阉党的骨干力量,这样的出身,在任何人看来,他都是宦官集团的自己人、子弟兵。

何况,凭借家族的荫庇,曹操十八岁就被举为孝廉,并进入中央政府担任郎中,又接连升迁,看上去前途无量。

曹操也早就进入张让的视野:这个年轻人,除了实心实意拥护宦官集团,以最大化地兑现家族资源,看不出还会有什么更为便利的人生捷径。

但是,张让没有注意到,这个年轻人自己未必是这样想的。

就在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首都某公安分局的局长时,就设立五色棒镇压豪强,不避权贵,当然包括宦官,甚至打死了大太监蹇硕的叔父。

更过分的是,担任朝廷议郎之时,曹操公然上书,要求汉灵帝为“党锢之祸”里受迫害的士人平反。

这几乎是公然向宦官集团宣战。

就像周总理说的,出身不由自己,道路可以选择,曹操显然选择了背叛自己出身的集团。

其实,早在踏入仕途之前,那个整日飞鹰走狗的恶少,可能已经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择。

关于曹操早年如何与袁绍等人浪荡冶游的故事,每每见诸文字;看上去,这似乎只是青春荒唐物语,然而我们往深处想一想,这未必不是曹操有意识的、主动的向士族靠拢。

你能找到任何曹操与阉党子弟交往的故事吗?

曹操的选择,显然令整个家族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甚至于曹操崛起之后的很长时间内,父亲曹嵩都带着家人闲居琅琊,而不愿投奔儿子。

四、最后解说

需要解释的是,这件事为什么没有记录在《三国志》等正史里。

明确记录这件事的,是东晋史家孙盛的《异同杂语》——这是他为撰写《魏氏春秋》所搜集的历史资料的一个汇编。

孙盛可能觉得证据不足,所以没有收人《魏氏春秋》。

我是这样理解的——

张让为何没有声张,一则,不能确定刺客的身份;二则,大肆宣扬集团出现叛徒,也不是什么好的影响;三则,与袁绍士人集团直接开战的时机还没有到。

事实上,双方都不敢公开撕破脸。

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就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袁绍士人集团与何进外戚势力结合起来,还是心存畏惧,又援引边兵,结果葬送了国家。



至于当事人曹操,当他成长为一个足够优秀的政治家以后,年轻时的热血盲动,未必是什么荣耀,何况还没有得手,于是也闭口不谈。

——可能多多少少还是谈了,所以有所流传,在《三国演义》里,被改头换面,改写成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虽然很精彩,历史上却并无此事。



当然董卓所遭遇的谋杀也不是一次两次,其中不乏有趣之事。

关注玉山。说不定下次我讲述董卓遇刺故事,看看与《三国演义》有何不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