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历史人物的偶然性(什么是历史事件的偶然性?)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4-03 00:23   点击:169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怎么看待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大势”,或者说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是必然的。

地理条件塑造了民族、文化以及不少历史走势,也确实有很大的必然性。

但是网友们最爱畅想的东西,也就是格局,则充满了偶然性,并不能说某国在某个时代就必然会壮大,或者说某国民民族就必然衰落甚至亡国灭种。

格局这种东西看的是国力和影响力的对比,从近代历史来说直接决定格局的是战争

很多人以为英国崛起真的是因为什么宪政传统、自由思想、海洋法系甚至是英语的“科学性”“包容性”,却忽视了英国从近代开始至今几乎赢下了每一场重大的战争,尤其是与国力相近的国家的战争,比如英西战争(虽然算不上是赢但在战争结束之后还是当时偏弱的英国赚了)、英荷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和一战二战,成功踩着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等对手上位。

近现代英国唯一彻底输掉的重大战争还是美国独立战争,结果因为美国是讲英语的前英国殖民地,即使英国在20世纪之后衰落了,依然能躺着蹭到美国霸权带来的福利好好享受。

试想下,如果英西战争输了,英国内战输了,英荷战争输了,爱尔兰、苏格兰独立了,我们现世界线中的英国海外殖民地全部变成讲西语、法语、荷兰语的国家,还会有日不落英帝国在全世界呼风唤雨的维多利亚时代吗?

而战争本身就是充满偶然性的,因为一枚马蹄铁导致死了一个重要将领,再导致输掉整场战争都并不是稀奇事,因流矢等意外而死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而中了箭、中了枪弹却大难不死的重要人物也同样存在。而重要领袖或者天才将领对于战争有着重大影响,一个决策的偏差就能导致结果产生重大差异。

与此同时,很多重要人物的决策并不是完全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所谓的“理性人假设”),因情感、立场、偏向而做出不符合利益的决策在历史上也有数不清的例子,所谓的“疯王”“蠢王”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

承认这一点并不是陷入了所谓的“英雄史观”反而这才是真正的唯物史观,因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真的不存在a,那么也不可能会存在a的完美克隆体b。

世界历史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而这些无数的细节一环扣着一环,只要重要的细节有所变化,都不可能产生完全同样的结果,试想下自己的父亲没有和自己的母亲结婚生子,那么还会有自己的存在吗?这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

因此,“没有xxa也必然有xxb”的言论反而才是陷入到了庸俗唯心主义思维当中。

尤其是在网络上讨论具体的国家、民族之间的格局变迁的时候,我们就应当重视历史的细节,去理解具体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正确地去理解历史,而不是随随便便丢下一句说这样的结果就是必然的。

二、考研政治中,“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这句话是否不太准确?

我个人的理解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历史人物,暴露出了某段时期历史前进动力的不足,说明前进动力还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例如北洋政府、满洲国、国军,以及它们的领导干部等(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偶然性),象征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维持现状甚至开历史倒车的力量(社会现象的本质,必然性)十分强大,当然这被更强大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在中国的代表人——我们的毛主席击败,一正一负后正向有盈余,我们才能摆脱2千年的封建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社会主义现在相当于刚刚有自我意识的孩童,资本主义则是正值壮年,这次一正一负后负向有盈余,所以我们现在的世界处于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状态,社会主义力量还需要从初级阶段开始进行方方面面的量变积累。结合起来就是螺旋式的上升——时而前进,时而后退,但我们已经从原始社会走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的阶段,虽然曲折缓慢但总体是进步的。

实际上政治是一门比较有魅力的学科,而考研政治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及时政关系较大,题主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性理解,结合理性思考产生自己的自圆其说的理解,这样学习政治知识点还有刷题的过程,或许会变得愉快一点。不必怕自己理解错,发现自己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就是自己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的时候,只有尝试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点,知识点才有可能真的为你所用。

三、历史是充满偶然性的,有哪些小人物或小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

从《金瓶梅》(没看过)里的世界,我们可以想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看到那个曾经在这片土地可能发生各种经验与进程。

你可以根据这些个性格,根据一些地方志或者史料上的只言片语,去脑补出一些平常人生活。

这些人可能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出现在今天我们审视的历史上,可能压根就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大叫着去发出声,像文人们一样去呼应超越古今的场域。

但就是这些个杂七杂八,可能在某种视角被劳动为政治意义上的民,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性格,也曾经在真实的领域中进行人类生活的各种实践。他们可能未曾聚焦着什么共识,大抵也没有被写进那推进史书进程的影响里,却无一不在回应着一个王朝为何会最终走向这个样子,或者一个文明为何会没有再能焕发出一种自在生力。

是史书堆积渐久的尘埃,还是尘埃组成了大的,被称之为偶然性的,常常相对于我们所注重的关键词似乎确实是意外或者影响势力较小的,可却也没见谁能真正握住那个神器。

四、反方辩题:伟大历史人物的出现及作用是偶然的。如何立论辩解!?

上b站(在知乎也行)搜人民史观。看懂之后你就会写了

五、什么是历史事件的偶然性?

提到历史的偶然性最好跟必然性一起谈。

历史大潮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的必然性;而历史中各种人物的命运就是历史的偶然性。

如果没有秦始皇这个人,或者说他统一的过程中时运不济死了,历史不会因为一个人没了而停滞不前。说不定几百年几千年后会出现赵政赵始皇、李政李始皇。

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

恩,我是这么理解的。

六、有哪些历史人物的失败是偶然的?

这种其实还是挺多的,只不过偶然的方式不一样,有些其实不知道怎么算。

比如关羽水淹七军这件事,就是赶上罕见的大雨,不然以于禁的军事能力,不会输的这么惨,这个算偶然吗?

当然也有真的是偶然造成的逆转,拿我比较喜欢的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来说吧。

第一个就是苟晞,作为当时西晋实力很强的一位将领,本来石勒王弥都不是他的对手。但他一次和王弥部下发生了一场战争,本来局势一片大好,胜利就在眼前,却刮了一场神奇的大风,带着沙土迎面向苟晞的军队吹过来,吹得军队睁不开眼,这场仗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输了,苟晞的主力精英基本全灭,从此他就一蹶不振,人也变得消极崩溃,最后被石勒消灭。后来在北魏进攻胡夏的时候,也有一次类似的情况,那次倒霉的是赫连昌的军队。

第二个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南宋武帝刘裕,刘裕早年的军队生涯就像开挂一般,一骑当千这种一个人追着几千人跑的历史奇观就不说了,我觉得他赢的最偶然,也可以说是他的对手输的最偶然的一场就是刘裕京口起义反桓玄时,他带兵和皇甫敷在罗落桥展开一场战斗,战况对刘裕非常不利,檀凭之(檀道济的叔叔吧好像)战死,刘裕自己也被大军包围,孤身一人背靠大树,当时皇甫敷已经在问他打算怎么死了,结果刘裕大吼一声,他的士兵发现主帅被围,就疯狂往那边射箭,有一支箭就射中了皇甫敷,刘裕趁机冲上去杀死了他,这场战斗就神奇的反败为胜。我听说后来元末鄱阳湖水战,陈友谅也是死于暗箭,具体就不清楚了。

还有一个也算是偶然吧,南北朝的慕容昭宗,作为慕容鲜卑最后一个强人,他平定了候景叛乱,刚刚得到重用,却在跟西魏的战场上,在已经处于优势的局面下,在船上探看军情时,风把拴船的绳子吹断了,更是把他吹到了敌人的地盘,一代将领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死了。

还有桓温打成汉,本来处于劣势,但是击鼓兵把桓温的退军信号错击成进攻信号,没想到士气大振,一举获得了胜利灭亡成汉,成汉如果知道也会很郁闷吧。

总之战场瞬息万变,这样的例子应该有很多。

七、历史上各类名人的出现是必然的么?比如牛顿?

历史必然性决定的 文明是向前进的 所以即使没有牛顿 也会有猪顿马顿

八、有哪些让你觉得非常惊讶,甚至会觉得世界观完全被颠覆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即使是真实记录下来的历史事件,也许有一些只是事件的表面罢了。谁会真正知道逝去的人们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偶然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最终我们对一个事件或人物做出的评判,不过是在忽略偶然因素的前提下,以已有事实为基础,经过自己的逻辑和世界观加工的结果。所谓颠覆了自己的观念的事件,其实在相信的时候,就早已默认人们会这样行事了。不能被逻辑接受的记录已被看做自相矛盾抛弃了,留下来的,本来就根植于世界观里。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因为真相总是由现时人们的世界观来定义的,“真相”也会随着时间流变有着不同的解释,那些被偶然性和当事人想法所左右的真相随着流变消失不见不再重要,只是增添了历史的色彩罢了。

这才是震惊之处。

九、历史人物会不会因为早逝或非正常死亡而过誉?如霍去病,郭嘉,岳飞,纳兰性德等?

有啊,后周世宗柴荣啊~

現在网上一提到柴大官人,就是英年早逝啊(这点没意见),北伐一定能收复燕云啊~

赵二两次从不同的战略角度集全国之力都没能成功,柴荣凭一个割据中央政权又能有何为?

“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兵不血刃拿下关南地,有点飘飘然了,然而却忘了,晋阳之战打成了什么。


对于赵匡胤之不肯继承周世宗的尽先攻取燕云十六州的计划、而竟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近来有很多同志都认为这是很失策的。他们以为,当后周和北宋的交替之际,契丹的穆宗皇帝是一个十分荒淫腐化的人,契丹贵族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因此而益形剧烈,所以在周世宗北伐时候,大军进入河北境内,契丹治下的汉将纷纷举城迎降,出兵仅四十二日,周师已迅速克复燕南之地。如果不是周世宗因患病而还师,则幽州也必将继燕南之地而迅速为周师所克复了,只可惜赵匡胤改采了“先南后北”的战略,遂致契丹势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失掉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时机,也失掉了解除契丹威胁的最好时机。他们甚至还说:北宋之所以先后处于契丹、女真威胁之下,以及北宋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朝代中最衰弱的朝代,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采用了“先南后北”的战略。


我以为这些同志的意见是并不十分确切的。第一,对于当时契丹的国力不应作过低的估计。说契丹因穆宗皇帝之昏庸而致国势为之衰弱,这是没有根据的。北宋在968年和969年曾两度进攻北汉,前者是穆宗在位之末年,后者是刚在穆宗被近侍所杀之后,都应算是契丹内部最混乱的时候,而北宋的军队却在太原城外两次为契丹兵所打败,这不是正好说明其时契丹的军力还较北宋为强吗?第二,对于周世宗的北伐,不应作过高的估计。瀛莫诸地之取得,并不是因为打败了契丹,而是各地的汉官举城降附的。假如周世宗不因病还师,而直前去进攻幽州,幽州为契丹屯驻重兵之地,双方势须展开激烈的战斗,我认为是没有任何根据可以断定周师之必胜、幽州之必为周师所攻克的。后来的赵光义在979年乘攻灭北汉的余威而转师进攻幽燕的时候,当进入河北之初,契丹易、涿、顺、蓟诸州的守臣也都举城降附于宋,而到宋兵围攻幽州时却被契丹打得大败。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假如周世宗去攻打幽州,一定不会遭致像赵光义一样的失败的后果呢?第三,赵匡胤自即位以后就不断地向他的臣僚们谈论到究应如何去收复燕云失地的事,可以说他是念念不忘于此事的。既念念不忘,而竟又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可见他对于这一计划之决定,必是从当时现实情况出发,而不是随随便便决定了的。试想,后来在分裂割据局面已经基本结束之后,赵光义既没有后顾之忧,且还有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后盾,而竟还丧师于幽州城下;在赵匡胤夺得政权之始,仅仅以中原地区的人力和物力又如何能对契丹操必胜之券呢?


一个国家,只有联合而为统一的集权国家,才有机会谈到真正的文化经济上的进步,也才有机会谈到本身独立地位的确保,也才可以保证国家能及时准备进行积极的防御。这是亘古亘今都可以适用的一种道理。周世宗没有能够通过自身的政治实践而体认出这个道理,赵匡胤体认出来了,因此,他才能断然地改变了周世宗的做法,决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收获到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事业的胜利果实,使得全国广大人民长期存在的迫切愿望,在第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内得以实现,倘使赵匡胤在即位之初即依照某些同志替他设计的用兵步骤,不先去结束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只凭靠中原地区的实力而就先与契丹去打硬仗,那就只会是一种军事冒险,其结果,北宋又将不免为第六个短命的朝代,不但燕云诸州之地不能收复,割据局面的结束也必然又要推迟若干年了。

——邓广铭《论赵匡胤》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辽朝在穆宗统治时(951-968),它的军事实力仍相当强大。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曾进军太原,辽穆宗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出重兵援助北汉,后周大将符彦卿率兵北上,两军激战于忻口(今太原北面),结果周兵大败,死伤甚众,“史彦超恃勇轻进,去大军浸远,众寡不敌,为契丹所杀”。符彦卿退守忻州(治今忻县)。周世宗不得不从太原班师,是时“刍粮数十万在城下,悉焚弃之。军中讹言相惊,或相剽掠,军须失亡不可胜计。所得北汉州县,周所置刺史等皆弃城走”(《通鉴》卷二九二,参《辽史》卷七七<耶律挞烈传>)。后周这次惨败的情况,似未受到古人和今人的重视。欧阳修说:“世宗南平淮甸,北伐契丹,乘其胜威,击其昏殆。” 认为世宗若不遇疾,“则十四州之故地,皆可指摩而取矣”(《新五代史》卷七三<四夷附录))。这未免过于乐观了。另一点颇耐人寻味的是,当周世宗经诸将劝阻,回师至擅渊时,迟留不行,群臣通过他的妹夫张永德进言,认为“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惟幸京师之有变”,要求速归。世宗“即日趣驾归京师”(徐度《却扫编》卷上)。盖前有强敌,后有内忧,当时形势不允许周世宗久离京师,更不能因深入攻辽而受挫。周世宗终于采纳了臣下的忠告,率师南归。
周世宗的历史功绩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作出这种肯定是否依据具体事实。陆游说周世宗“甫得三关,而以疾归,则天也”。王夫之也说周世宗“其有疾而竟不克者,天也”(<读通鉴论》卷三o>。他们都异口同声地把后周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归之于“天”。这当然是唯心的说法。至于近来有些同志把周世宗之死这个偶然事件,说成影响到后日中国四百年的分裂局面的继续,那就过分夸大了偶然性和周世宗这个历史人物的作用了。我们知道,历史上每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周世宗之死,只能改变当时形势的个别情况,不能改变当时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向。历史是不会中断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周世宗虽然不幸早逝,未能完成他的统一事业,但这一伟大事业仍然会按照周世宗在世时所走的“先南后北”方向继续发展下去,这就是赵匡撤黄袍加身以后所负的历史使命。 —— 徐规《评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


晋阳之战是周世宗和契丹人唯一正面肛的一次,周军阵容之豪华,结果自己百度吧。

十、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这个,到底是不是呢?比如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是偶然的,但某些人物确实起到推动性作用,那这些人物就使得这个国家的进步成为必然,而这些人物的产生缺又是偶然的,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人,那么,历史经常是不是更倾向偶然性,毕竟未来不可知。

十一、个别历史人物或者偶然事件对历史的影响真的很小吗?

李靖

隋末唐初将领,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隋朝末年,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您兴起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

韩信

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韩信在刘邦军中,后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刘邦。


朱元璋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后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平定各地,最终建立明朝。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 年)闰三月初一日夜,朱元璋身着僧衣,来到了被元军包围的濠州城下。守门的兵士见到他是一个衣衫破烂的和尚,便起了疑念,认为是奸细,将他捆起来,送交大帅郭子兴帐前请令斩首。但朱元璋此时十分镇定自若,有问有答,不喊冤不叫屈,而是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投军之意。郭子兴见他没有奸细的慌张和畏惧,而且虽长得丑了一点,却是一身正气,身高体壮,确像一条好汉,心底里暗生喜欢他了,再仔细盘问,原来朱元璋是本地孤庄村人,又是千户汤和写信叫他来的,便高兴地收为步卒。

*********

这些刀如果落了下去呢?
历史将会如何改变?
李靖的战功或许会被其他名将完成。当然我们看不到托塔李天王李靖和哪吒了。

韩信打下了几乎全部的汉朝天下,楚汉相争的天平不知如何倾斜了。

明朝肯定是没有姓朱的事情了。或许没有大一统的明朝了。

也许其他刀下倒下了无数个李靖、韩信和朱元璋,而我们不知道罢了。

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

谢邀。好形而上学的题目。

历史上的偶然性很重要。

帕斯卡尔曾调侃说,如果克利奥特佩特拉的鼻子短一点,整个世界的面貌就会发生改变。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尤其是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在政治事件和英雄人物身上的时候。

如果克利奥佩特拉的鼻子短一点,罗马前三头后三头的故事很可能要重写了。

不过,这种故事只是历史的一个方面。

克里奥佩特拉的鼻子短一点,会改变罗马与埃及的关系吗?不好说。会改变罗马帝国在东地中海的地位吗?可能性较小。会影响埃及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传统吗?几乎肯定不会。

因此这种问题有层次和侧面之分。

半个多世纪前,布罗代尔曾划分过所谓的三种历史时间,偶然性对事件的进程可能影响最大。感兴趣的可以参阅一下他的文章。见布罗代尔《论历史》。但这种时间划分最近几十年受到了质疑。

P.S.

问题说明中提到的各种社会,只是一种理论建构,这种社会形态的划分,带有很强的人为性质。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要把历史分成这么几个阶段?为什么是五个而不是十个八个?

可以说,这种历史认识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它带有很强的进步主义的色彩,反映的是19世纪那些思想家们对进步的信念,以及对理解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的自信。

我认为现在应该反思和超越这种诞生于19世纪的话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