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碑南帖”最早由清人阮元提出,代表着中国的书法发展在南北朝并立时期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两大流派。其中南朝因为有禁令不准立碑,大量书写行为转向书帖,而北朝无此禁令,因此碑刻的数量依然很多。不同的书写介质和传播方式,必然导致书法风格的分流:南派多帖,适合行草,以温婉流丽为美;北派多碑,适合楷隶,以方正端严为尚。
一、书法界的南北之争
《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这两篇文章虽然是阮元在清朝嘉庆年间才写出来的,但书法界、绘画界乃至其他领域的南北风格之争,其实一直都存在。
明代董其昌就提出了绘画领域“南北宗”的区别,并认为南派的造诣成就高于北派。在书法界,清朝以前也大致是“崇南抑北”的倾向。
著名书法家祝嘉所著的《书学史》中认为,晋朝承接了汉魏的书法余风,当时的风气又崇尚清谈、不追求功名富贵,于是名士们把大量的心思用到文艺创作上,书法领域也因此出现了造诣极高的书家和作品。
而南朝继承晋代文脉,这种崇尚“简牍妍丽”的审美风尚也一路流传了下来。
二、阮元为“北碑”翻案
阮元写的这两篇文章,尊碑抑帖的主张极为鲜明,从理论的高度上明确宣扬北碑的书法价值。
他对书法南北流派持这样的看法,一方面是因为他研究了不少北派碑刻,对其风格较为熟悉,另一方面也和他本人的治学思想有关。阮元认为连经学、史学这样更具实用意味的领域同样存在南北之分,两边的学者互相看不上对方的治学方法,书法界自然也不会例外。
他还认为,自从南北朝时期两种书法风格分流以来,一直都是南派帖学占据上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出自帝王的大力推动。比如唐太宗一生推崇王羲之,他的审美取向影响了整整一个唐朝;宋太宗则下令刊刻《淳化阁帖》,影响巨大,刻帖的风尚一直延续了宋、元、明三朝。
三、北碑:更正宗
“尊帖抑碑”的主流持续了多个朝代,阮元出来反其道而行之,在他之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继续为碑学添砖加瓦。
这些人的看法对清朝的书法风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长时间的羸弱之后,北派碑学得以重振旗鼓,重新回到和南派帖学并驾齐驱的地位。
除了风格之外,碑刻与书帖相比还有另一大优势:在没有复印机扫描仪的古代,书帖都是靠着刻板翻印来流传,多次翻印之后字体失真的几率大大增加;而碑刻则始终都以石碑的形式存在,发生失真的可能性少得多。这也就是阮元等人主张北碑更能“得汉魏之古意”的原因所在。
我觉得代表着中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并且也代表着中国人民解放了,而且也代表着中国的发展是很迅速的,所以我觉得中国北碑南帖时代的到来,代表着很多的事情。
代表着当时就出现了书法,而且书法的发展,在朝代当中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也是文化的进步。
这个时代的到来,代表着这个时期,语言文化的繁荣,所以出现了这么多的文字种类,以及信息传播方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