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一共生活着56个民族,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
咱们看看他们的区别
1、分布范围不同
汉族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且数量很多;
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范围广。
2、地理位置差别:汉族一般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省份;汉族大多居住在城市和坝区,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山区。
3、汉族人口众多,汉文化影响极大:少数民族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文化逐步被汉文化同化;汉族都讲汉语,部分少数民族还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咱们了解下少数民族的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既有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现当代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有几大特点:
1、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是与汉民族同生共长的民族。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曾创制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典籍。有人认为《黑暗传》为汉族的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饮誉世界。《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2、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成就表现在衣食住行、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医药、建筑、服饰、风俗等诸多方面,既保持和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大量地吸收和容纳了现代文化。艺术种类繁多,仅演唱艺术就有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侗族的大歌、回族等民族的花儿、壮族的山歌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土家族的八宝铜铃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数百种。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壮族的三月三、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苗族的跳花节、布依族的歌节等,都是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盛会。
3、独具的民族语言文字载体。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通用汉语言文字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本民族文字。据统计,目前在我国一亿多少数民族人口中,有将近6000万人使用着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特别在边远民族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人口比例更高。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报刊、广播影视节目、图书等,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
4、地域特色浓郁。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域十分辽阔,从白山黑水到椰风海韵的海南岛,从台湾中央山脉到位于我国陆地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从蒙古高原到青藏高原,从西南云贵高原到西北黄土高原,从武陵山区到塔里木盆地,均有分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民族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方彩色。从大的文化形态上看,有高原文化、雪域文化、绿洲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从各民族文化的具体特点看,呈现出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地域特色。我国还有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这些民族的文化无一不具有深厚的边疆地域特色。
5、在精神价值上既相通相融、相互补充,又各具风采。我国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团结统一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忠君孝亲、讲信修睦、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等。同时,由于地域、历史、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吸收,既深化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又保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那么汉文化呢
汉文化,华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和。又称为华夏文化。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历代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
大家要知道,现在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像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直接联系。因此,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就会带来很多特征,可能会有一些重感觉重联想、但语法相对简单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汉字这种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历史上没有中断,延续到现在,它对我们的思维、阅读和书写,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东亚,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第二个特点,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
简单地说,这里其实就是两个原则,一个是“内外有别”,父母夫妻之间,分内和外,也就是说,女性的亲族和男性的亲族,等级远近是不一样的。在古代中国,是分得很清楚的。第二个原则就是“上下有序”,必须讲清楚上下,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不能乱。
这两个原则,在丧服制度上表现得最明显。一个人死了之后,在这个人的丧礼上穿什么衣服,一方面表示你和死者关系远近如何,一方面通过丧服,把一个大的家庭、放大的家族、更大的家族共同体联结起来。而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再放大,就是国家。西方不论是country、state都没有“家”的意思,中国偏偏有“国家”和“家国”,因为在中国观念世界里面,国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缩小的国,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在国家层面上也是非常严格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
第三个,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养,道教管身体修炼,三教看起来蛮融洽的。其实从历史上看,这个道理很简单,在中国,佛教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
第四个特点,是中国最有趣的阴阳五行。阴阳不说了,五行有两大原则。
一个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的轮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的轮转。第二个原则是,五行可以串联万事万物,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这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大家现在学了科学,对这个有怀疑,但是在古代,这就是我们理解世界最关键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整套知识和技术。
最后一个,是中国天下观念。中国古代的世界观,跟其他国家和民族很不一样。
古代中国人有一个宇宙想象叫做天圆地方,就是天圆如倚盖,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圆的,像斗笠一样,地像围棋棋盘一样。天的中心在哪里呢?古人想象在北极。古人认为大地的中心在哪儿呢?“洛者,天之中也”,洛阳是大地的中心。这是因为这套观念形成的时候,大概是东周,那时候王都在洛阳。所以,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中一圈圈放大,这就是大地的形状,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两边各有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五服”就是五千里,大地就是这么方方的。但是,从这里形成的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边儿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这就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中国很早形成了“华夷观念”,认为中国人是文明人,周围人是野蛮人,野蛮人要接受文明人的教化,就形成了一套“天下观念”,即以我为中心想象世界。这个想象和观念逐渐发展,不仅成为一种民族志、地理志里面的文化观念,也形成了政治制度即“朝贡体系”。
这五个方面如果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属于汉族中国的文化。可是,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现代中国是五方杂糅形成的,就连汉族本身,也是五方杂糅的。从秦汉到隋唐,其实不断有外族进来,汉族也是逐渐吸纳、融合、杂糅了其他民族才形成的。
虽然汉族和各少数族之间仍有差异,但历经岁月的演变,历史的融合,共同生活在这片华夏土地上,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像韦唯歌里唱的那样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