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包括什么?
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语汉字、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四大雅戏、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传统音乐、中国对联、名山大川。
二、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这种说法是为了“民族团结”,学人们可以拿到这种项目的大批课题经费。故显得声浪很大,还是政治正确。
要立论有说服力,请他们来驳斥我说的这些:
中华文明早就独立东方了和周边民族部落明显有文明落差,根本不可能存在多元融合的可行性。是同化而不是降级集大成之融合。
“经史子集十三经”,清代的“四库全书”、美国评出的20项中国文化符号,科技、文化、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很难见到少数民族的发明、创造、贡献。几千年只有中华文明去影响周边去同化壮大,何谈中华文明是56民族的文化融合而来?
西瓜和芝麻能相比并论吗?当代学者胡说八道,葛剑雄论证少数民族的贡献, 把胡床、胡桃、胡饼、胡麻、胡瓜之类的生活资料以及胡人歌舞当作文明主体,将胡床、葡萄之类的吹嘘声称改变了中华文明文化,影响巨大,民族文化融合,将中华文化城搞成什么56民族的民族城。
植物的引进,能说明文明的平等地位吗?玉米、辣椒来自南美、番薯来自东南亚、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大量掠夺胡椒、香料,还有烟叶、咖啡等等,人类何时又把美洲、和东南亚土著对文明的贡献当一回事情。拿这些与中华文明历代文化和思想、科技并列实在属于荒谬可笑。
又比如许纪霖特别喜欢拿什么胡床、板凳来说事,说的汉族人没有少数民族发明的这两样,就永远不会坐上椅子。
想一想,先秦时期连铜车马、阿房宫都能制造的文明。连板凳不会造还要胡人传来。许纪霖、葛剑雄们常常拿这两样说事的,还流传甚广,津津乐道,影响一片弱智。
如果说在古代和中华文明旗鼓相当的,当然是印度的佛教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和中华文明可以说是两者互补,传到中国后被吸收融合、发展而成一体。而伊斯兰文明则很难说有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近代以后西方文明的到来,则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大更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在融合之中。要说多元融合,中华文明一直在做,因为我们是世俗文明,即能促进我们发展有利的都会吸收引进和融合。
“多元一体”不是对中华文明的正确解读,封闭保守也不是我们传统社会的特征,而是满清统治者狭隘阴暗的部族统治的必须。这些年来,整个学界都搞错了。
三、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地位或者重要性分别是什么?高中文化类答相关问题总是弄不清楚?
上下传承者传统文化,,,,一地一风俗,由原始社会延续而来,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以大汉民族为主体的是中华文化,,,其正义的积极的维护性的精神号称民族精神
四、什么叫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蓄积着前人的智慧、品格修养,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理念、气度和神韵。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到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再到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中国音乐、绘画、瓷器、戏曲;从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都因其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追求和谐、向往大同,是中华民族的长年追求。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关切。永远的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彰显“天下一家”和“兼济天下”的格局与气度,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感格局和道德气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先辈们一直崇尚着“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我们有信心在继承与创新中,在“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中大步走向未来。
从我们说话的方式、使用的文字,到我们的行为处事、待人接物、思维逻辑,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越来越多的人穿汉服,走进博物馆和历史古迹,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让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潮玩法”。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借鉴和吸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让使古物不再尘封、历史不再褪色。接续历史、传承文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人生智慧、美好品格,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更多年轻人生命的指路明灯,滋养他们的心灵。
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
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马哲等等的知识学得跟没学一样.也没有认真了解过历史.
举两个例子:
三纲五常,在今天看来或许会被认为是糟粕,确实已经不适合今天,但他是否是传统文化之糟粕?
不是.
1.夫为妻纲这种.今天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女性靠自己也能独立生活.但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首先农村人口远大于城市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女性不仅难以撑起整个家庭,也不足以在治安水平低下的时期保护家庭;而农村人口,富农与地主远少于佃农与贫穷的自耕农.
在使用铁制农具的前提下,假设男女生产能力比是男的一天能开10亩地,女性一天能开6亩地.一般说来男的照顾孩子比较粗疏,女性照顾子女更为细腻,在生产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作为一家之主是当时的劳动人民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得到的最优解,这或许不适用于今天的高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但他不是糟粕,他是低生产力水平时期的最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模式.
2.君为臣纲.任何进步不是凭空的,他必然是有其基础,必然有其发展轨迹.家天下,大一统,君权集中,他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保证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在今天的社会可以讲人人平等,可以像西方那样两党内斗,议会里扯皮,因为在今天,诸如通信等其他方面的效率已经大幅提升,而在古代,没有自上而下的约束,在那个即使国内通信也只能靠写信,靠驿站机制,几个月才能通信一次的时代,是无法维持秩序稳定的.
上面是正常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下面则是误解
有人觉得中国古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就是误解之一.
儒家要求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作为主君,你拿我当主君来尊重服从,我才有义务庇护你,你拿我当傻子的话我没有义务保证你任何东西
我作为臣子,主君你必须尊重我,明白我是支撑你统治的基石,如果主君认为你要我死我就得死,那我造反就是应该的
父父子子也是这个逻辑.
很多你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先后经历了元和清两个殖民政权的半汉化统治,他其实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宋朝就有大臣富弼跟英宗皇帝说伊尹之事臣能为之,文彦博对神宗说天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这其实就是文官士大夫集团作为统治阶级自然的态度,并不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赵构杀岳飞,代表的也不仅仅是赵构一人的利益.
又比如太子这个称呼,基本上没人会觉得可以叫哪个知府或者将军的孩子叫太子,但哪吒三太子,他爹是陈塘关总兵,那么哪吒为什么是三太子?因为这是元之后的东西.懂点广东话的话可以可以自行搜索下台吉,包括上朝给皇帝磕头这种,本身并不能算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糟粕,首先你得知道哪些是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哪些是蒙元与满清半汉化殖民统治对中华文化的扭曲结果.其次,即使不适用于今天的,他本身是精华还是糟粕也得看当时,细细分析.你这么想知道哪些是糟粕的话,拿生产力这套去套就可以,虽然不适应今天的生产力水平但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不能算糟粕,只能算在今天过时了;既不适应今天的生产力水平,也阻碍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就是糟粕.
六、如何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有五千多年了,延绵不断产生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自己通过读历史可以明白很多道理,启发很多智慧,虽然时光变迁,道是不变的。如《道德经》里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传承呢?我认为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的公正的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开始。
认真通读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
下面列举几本历史书籍供大家参考:
一、《上下五千年》
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
二、《史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三、《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四、《中国通史》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华文化,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华文化,相传经历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发展,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自古以来产生了很多文化经典,比如:伏羲八卦,文王64卦,《周易》,《道德经》,周易 《十翼》,《黄帝内经》,《诗经》,《尚书》,《春秋》,《庄子》,《论语》,《大学》,《中庸》等等诸多经典,需要我们不断的去阅读。
自己应该阅读经典和正确的领会学习经典道理,应用于实际生活发展。
通过实践结合知行合一,明白了经典文化道理就算是继承中华文化。
把自己明白了中华文化,传播给身边的人,传播出去,发扬光大中华文化。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