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中,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存在?
是印象中严肃而古老的记忆?还是宛如儿时母亲所唱的摇篮曲般亲和的存在?
如果问我,我便回答:是我每日必备的“精神粮食”!
无论人在何处,每当听到家乡民歌我便随着歌声回到那个让我无比温暖的家;无论有多远,只要我戴上民族花帽,我便感觉我的家人就在我身边.....
鲁迅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你还对此感到模糊,
不妨一起来看看那些“掀起了‘传统文化’盖头”的他/她们。
“掀起盖头”的他/她们
只要关注近几年的各个平台,不难看到陆续出现在各类舞台的新疆同胞们,他们不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以自己的方式带领大家解读本土文化,给大家呈现出当代传承人的别样风姿。
如今的传统文化接班人可以被分为两大流派,传统派和创新派。
他们都带着传承并发扬本土文化的初心,但区别就在于有无“梦幻联动”,即是否融入现代化新元素传承并发扬。
一.呈现原汁原味——传统派接班人
今年的7月底开始,在新疆乌鲁木齐演出的《掀起你的盖头来》文艺演出,大家抢到门票吗?
▲文艺演出“掀起你的盖头来”/抖音https://www.zhihu.com/video/1561474512973094913传统派接班人作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传播者,也是广大朋友们最熟悉的流派。
他们坚持原生态发展,毫无保留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https://www.zhihu.com/video/1561474610855723008你知道视频最后的“老爷爷”为什么下舞台与观众互动吗?
这实则是原生态麦西来甫的初心,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在场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尽情享受音乐歌舞的美!
具有超强感染力的刀郎麦西来甫,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原汁原味、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梦幻联动——创新派接班人
你听过爵士木卡姆吗?
随着交通和网络科技的发展,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相互碰撞,诞生了一批新时代的文化青年。
启动这场“梦幻联动”的“魔法师”,名叫瓦吉夫·穆斯塔法扎德(Vagif Mustafazade),是一位来自阿塞拜疆的的作曲家、钢琴家。
他把阿塞拜疆木卡姆和美国爵士相结合,在钢琴上弹奏出有爵士味的木卡姆。
可以看出他热爱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保持本身特色的同时也接受了许多新的文化。
既有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又有新时代的创新意识,这种作品观众怎么能不爱呢?
心动不如行动,我们也来!但是,我们又该从哪里下手呢?
1.加入“新成员”演出
即在传统文化的原表现形式基础上适当融入一些现代化表现手法:
你见过麦西来甫用架子鼓、键盘、电吉他、电贝司等现代电子乐器演奏吗?
▲阿迪拉·斯迪克老师与美乐蒂乐队https://www.zhihu.com/video/1561474898265874432心中的乐队梦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梦幻联动”谁不会心动呢!
钢琴作为多声部的西洋乐,早已风靡全球。
要知道民族乐器的声线色彩和节奏都是钢琴无法替代的,
但是,钢琴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和声效果给人声做铺垫,打造不一样的听觉色彩体验。
▲钢琴弹唱喀什民歌《YARU》/伊利https://www.zhihu.com/video/15614750901178408962.不同文化间“联名合作”
设想一下,自己喜欢的现代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会有怎样的“梦幻联动”呢?
即采取两种文化的某些元素相结合进行表演,如将维吾尔民族舞与现代的街舞结合的巧思:
▲“这,就是街舞”节目组邀请古丽https://www.zhihu.com/video/1561475193347952640此次合作舞台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和喜欢,但刚开始接触到并不等于真正地了解,辅以专业知识说明,使得文化传播更是事半功倍!
▲海柱哥在《老外看这街》系列节https://www.zhihu.com/video/1561475267188666368给老外科普讲解介绍新疆的舞蹈
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那么《黑走马》遇见rap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孜拉乐与麦克在《少年说唱企划https://www.zhihu.com/video/1561475355009130496这不仅让世界各地的爱好者了解新疆文化,更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适当融入各方的优点,擦出更绚烂的火花!
说到rap,最近全网热门话题的Drill想必大家也注意到了。
饶舌风格之一的Drill Music发源于芝加哥的Dro City,而Drill这个词来自其街头的俚语,其含义是“对敌对帮派进行报复”。
如果Drill Music和民族文化相碰撞,那将会是怎样呢?
三.关于传承人的“小插曲”
每逢过年、过节,除了丰富的美食习俗外,家乡本土特色的音乐歌舞更是我心中的那抹朱砂痣。
身处异国他乡、踏入求学之路的同胞们,无论走到哪里,
唯有家乡的歌声是忙碌时心灵的休憩站,它更是在艰难求学旅途中的精神粮食。
今年参加远亲婚礼时,我有幸与一位民间老艺人交谈。
他说到每当山村里举行婚礼或者过节时,老艺人们都会无偿献唱木卡姆,同村民们一起投入欢乐的麦西来甫之中。
有耕地、有收入的他,不求任何回报,不辞辛苦、心甘情愿地精心筹办着每一场麦西来甫盛会。
但令他担忧的是传承人少之又少的现状。
这位老爷爷用最慈祥的双眼看着我,说道:
非常希望自己能有许多学徒,学徒们从自己手里接走几千年相传的“传家宝”,
让它传递下去,并让它走向世界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它来实现麦西来甫真正的价值。
老爷爷随后亲切地说了一句:
“来我们山村里玩儿啊,孩子,体验大自然也体验原生态的麦西来甫!”
爷爷的这番话,于我而言,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曾经一度认为“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会认真地欣赏传统文化,只是一旦谈到传承,我宛如一位‘局外人’,不知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
直到那次,看到身为农民、非职业从事音乐的爷爷还在努力守护着它们,
我想,传统文化本就是民间艺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也许我们做不到全职“守护”,但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来。
或许是远航时行李箱里的花帽,或许是耳机里的家乡民歌......
文章内多采用我们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例子,但其实,近年来新疆各少数民族都展开了“梦幻联动”计划,
民族文化被带到更多人的视野当中,更多人关注到了这片土地下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当然,还是希望借此文让大家可以重新思考:“守护”民族文化的多种途径还有哪些?
最后遗留一个问题: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在你的家乡,还有哪些未“掀开盖头”的传家宝呢?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