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个人的拙见,如有不妥,还望赐教。
要谈中华文化的精华的话,需要明白两点:(答案会在文中,有的会有标注)
问题1.何为中华文化?即文化的内容思想和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问题2.文化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价值。 (并不深奥)
注意,问题2很重要,
不管是什么文化都需要按照时代的发展进行传承和改进。
否则只能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惊起一片小水花,然后成为我们口中的过去式,辉煌不再。
而且搞不好连足迹都留不下来,成为无头史,留下一桩桩千古谜团。
比如孔子的思想能在古今几千年的时光中至今还散发着勃勃活力,与其几次大型变革密不可分;
再比如说,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最后仅有存留于世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中华文化西来说”(即来自中亚地区,西域地带,学术界不承认夏朝之类的。)仍是
一道罩在我们文化界挥之不去阴影,
但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燧人氏传播薪火的荣耀永不忘!
额,扯远了。好了开始下面的正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答1:
First,文化的重要性(想不看可以跳)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互为一体,离开了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中华文化,同样,离开了中华文化也就谈不到中华民族。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
so?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是中华文化?
这里我长话简单说一下:
所 谓 中 华 文 化 就 是 使 中 国 人 成 为 中 国 人 的 存 在 !
所 谓 中 华 文 化 就 是 为 何 中 国 人 是 中 国 人 的 原 因 !
怎么样,简单不?
其实总有些人说文化是什么巴拉巴拉的,然后半天不知道他讲什么,这些我看着都烦。
所以now,说说中华文化的精华吧!
中华文化的精华有:
1,语言文字。
汉语和汉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成其为中华民族的根本。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根本。
语言文字这个根本中蕴涵着本民族特有的道理,以及由此种语言文字内在的文法所决定的民
族思维路数,就是本民族的文化之根。
没有文字,称其为人可以,但称其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就勉为其难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要
发明自己的片假名、韩国要发明自己的训民正音根本的原因,因为语言文字就是某个民族的
根本特征。
2,思维方式
文化不是具体的实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精神和灵魂。
就像一个人,他的服饰、发型、说话声音的大小、走路的姿态、甚至他的肉体都只是他的外在表
象,一个人的品性、精神和灵魂才是他本身。
还比如 如果说熊猫、长城、故宫、龙、清明、端午、京剧、民歌、书法、剪纸、灯笼、中
医……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那么这是不准确的,这些都只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或者说是符号,
不是中华文化本身。
说长城是中华文化的表征,是因为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智慧,象征着中华民
族“以退为进,以和为贵”的精神,所以它才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说黄河是中华文化的表征,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孕育于黄河流域,它象征着母
亲。黄河河道变化多端,它象征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与黄河斗智斗勇的精神,所以它才成为
中华民族的象征。
同样,龙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它活灵活现,变化多端,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象
征,而不是因为某些什么的。
清明节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祭奠祖先,永不忘本的本性,
不是因为柳条变黄适合踏青。
端午节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屈原作为爱国诗人,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放弃自己
的生命,屈原象征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之灵魂,不是因为可以赛龙舟吃粽子。
书法、国画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每一个笔画
都蕴藏着丰富的华夏韵味和道理,是因为国画的写意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与大自
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红色为什么是中华色?是因为红色代表着喜庆欢悦、中国人爱热闹的本性,它象征
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精神,代表着为国牺牲的高洁;
京剧为什么是中华国粹?是因为京剧本身就是徽剧、昆曲、吹腔、平调、梆子、秦
腔等多种剧类的融合,是这种融合的本质象征着中华“求同存异、大同小异”的文化精神内
核。
3,荣耀经典著作
传递着的永不中途退场。
THE BEST.
《易经》 :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的经典无数,比如《道德经》、《庄子》、《尚书》、
《诗经》、《礼记》等等。但是如果要说哪一步经典无与伦比,甚至是因为它的出现才影响
了其它经典的诞生的,那么只有一部经典,那就是《易经》。一方面他产生的时间最为古
老,在所有其他经典诞生之前很早就已诞生;另一方面智慧最为幽深,最为博大,起初连文
字符号都没有,纯粹的“无为法”,“无上心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字天书”。后来
经过伏羲之手,画出了八卦;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了卦辞与爻辞;孔子苦心孤
诣,悟出其中精义,作了《易传》十篇,而有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
志》)之说。汪洋博大的《易经》一书,历经几千年漫长过程,经过好几位圣人之手的注
解,才终于能够让后人可以从中窥见一丝端倪。即便从中只是获得一丁点启发,也足以受益
无穷。而几乎中华民族历史上所有的学问,所有的智慧,也可以说都源自《易经》,或者说
都能从《易经》之中找到根据。而中华民族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圣贤豪杰之士,也都或多或
少受到了《易经》的影响,甚至毫不夸张说直接就是在《易经》智慧的滋养下才成长为了圣
贤豪杰。《易经》,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千古以来,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是最伟大的智慧,《道德经》阐述天道而兼人道,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然而康有为
却振振有词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司马迁形容孔子学习《易经》极为勤
奋,终于“至圣大成”,有所谓“读《易》韦编三绝”的说法。《易经》所谓“夫大人者与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而产生“大人之学”为“大学”,《大学》开篇的主旨正是
《易经》“大人”说之主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即源于《易经》“合
其德,合其明”。
同时《易经》也是最伟大的哲学,其阴阳思想,富含着最高明的辩证法及正反合原理。毛泽
东曾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上郑重引用《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说明事理;冯友兰在
《中国哲学史》里形容:“《易经》是一个空套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面套”、“《易经》
是一本宇宙代数学”;黑格尔则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
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THE SECOND,
《道德经》,中国古代的老子,由于他撰著的《道德经》,今天的人们对他表达自己的钦
敬、赞美、歌颂,无论如何,都将不会过份,说得最极端一点,老子几乎就是人类现实存在
中的“上帝”,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几乎是全面、彻底、深刻地发现、发明、创造了人类中
的“上帝”——他的关于“道”的全息逻辑模型,实质上即应是人类全部情感、理性、智慧
创造性的最全面表现能力的伟大的(工具)模型。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
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
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
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
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
法。
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
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
壁,是老子忠实信徒。
托尔斯泰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太多了不一一举例了。
回答2, (本人阅历不深,仅仅浅评一下。)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
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
“旧邦”就是有古老文化历史的国家,“新命”就是其生命不断更新发展。让我们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同时也出现了社会价值观
严重迷失、道德水平下降、腐败问题突出等现象,重建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任务刻不容缓。中华
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以仁孝诚信、礼义廉耻、忠恕中和为中心稳定形成了一套价值体系,支配
和影响了中国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与政策施行,支撑了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主导了人民的行
为活动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心灵的向善向上。这一套体系是中华民族刚健不息、厚德
载物精神的价值基础和根源,亦即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
以下一段可跳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既与古代社会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思想文化传承的时候注意创新,以适合时代的变化和要求。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的建立不能割断历史,也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在稳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的价值有些可以直接应用,有些则必须加以改造,并因应时代问题和需要,重新加以整理、概括,使之成为新的时代的核心价值。】
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很明显,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从文明的角度说,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一,数千年连续发展、博大精深,支撑了中华民族在广大的地域上的众多人口,以高度成熟的文明发育,可持续地在亚洲大地发展壮大,并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它的文明积累与智慧不仅在过去为世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必能为当今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像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是这样的“中国方案”。因此,我们只有全面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丰富经验,深入探寻中华文明的实践智慧,认真体会中华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文明的自觉,才有可能真正提出面对人类难题的“中国方案”。这里的“中国”是以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积累为依托,离开了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发展,就不可能提出这样的“中国方案”。所谓文化的软实力,最根本的就是来自中华文明赋予我们的世界观和以此处理复杂事变的能力,这是支撑一个大文明数千年发展的内在力量。传承发展伟大的中华文明,用中华文明的智慧去和世界人民一起面对时代的挑战,才能获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智慧,让中国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完
PS:本文有很多是摘抄提炼的,并非原创。
PPS: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最后,谢谢大家观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