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柯云超先说说我的观点: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史前时代(或者说“远古时代”、“原始社会时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人类刚刚进入文明时代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后来这种影响力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逐步减弱,工业文明时代反过来人类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现在已经不存在真正的“自然地理环境”了,全部是人文地理环境,地球上所有地区地理环境都已经“人化”。所以,任何民族在其诞生之初民族精神都是由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
下面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古希腊人(Ancient Greeks)
古希腊人由伊奥利亚人(Aeolians)、爱奥尼亚人(Ionians)、亚该亚人(Achaeans)、多利亚人(Dorians)四个族群混合而成,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原始希腊语族,人种属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地中海类型,黑头发、黑眼睛、皮肤白皙、大眼睛、面部轮廓鲜明。
古希腊人主要居住在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半岛和相邻的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半岛西海岸。希腊半岛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干热而雨热异期;地形上希腊半岛大部分地区是低山丘陵,山间有一些面积不大(伯罗奔尼撒半岛倒是有较大面积的平原)的盆地。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不适合种植粮食却适宜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希腊人异常重视商业活动,很早就转化为商业民族,培养了古希腊人的契约精神。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海岸线曲折漫长,沿海有不少天然良港,适宜航海,长期同惊涛骇浪的地中海打交道使希腊人形成了勇于探索世界、勇于冒险、追求自由和重视自然科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的民族精神。另外,希腊半岛地形的破碎也造成了古希腊政治版图的破碎,古希腊有500多个城邦,其中斯巴达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雅典约2500平方公里,这是两个“超级大国”,其他城邦疆域面积仅几十到上百平方公里。地形和疆域的破碎使得古希腊人反感中央集权的帝国统治却生性热爱自由的生活,同时国家数量的众多也使得古希腊人可以尝试多种政治制度(按柏拉图《理想国》的分类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五种,亚里士多德则将其分为三种正常政体和三种变态政体),能够发展出多元文明和多元民族性格。
2、古埃及人(Ancient Egyptians)
古埃及人是一个双源民族,一部分祖先是从东北非(今南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吉布提一带)撒哈拉沙漠东部迁入的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另一部分祖先是来自西南亚地区的塞姆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根据欧洲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古埃及出土文物上的象形文字判断,古埃及语属于哈姆——塞姆语系(Ham——Shem,又译“含米特——闪米特语系”)。古埃及人属于何种人种目前史学界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是白棕混血人种。一般认为今天信仰基督教的科普特人(Copt)是古埃及人后代。
古埃及人生活在非洲东北角的尼罗河流域,沿尼罗河下游东西两岸居住,一直分布到最北端的尼罗河三角洲。古埃及南有尼罗河第三瀑布,北有地中海,东北通过西南亚的西奈半岛可以通向亚洲其他地方,东邻红海,西靠利比亚沙漠(在利比亚沙漠中有锡瓦绿洲)。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利于古埃及文明在早期发展过程中较少受外界侵扰的影响,但也导致他们养成了懒散、守旧、封闭的民族性格。古埃及除尼罗河三角洲属于地中海气候和西北部利比亚沙漠属亚热带沙漠气候外,其余地区(北纬27°以南地区)均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终年酷热且极端干燥。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的民族(阿拉伯人、柏柏尔人、缅甸主体民族缅族和越南主体民族越族是少有的例外)大多数战斗力弱且体力较虚弱,古埃及人战斗力也比较差,历史上虽然有过征服其他民族、建立地跨亚非的埃及帝国的时期(古埃及新王朝时代第18、19王朝),但是先后被喜克索斯人、利比亚人、努比亚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等诸多外来民族征服和统治,还一度被地中海“海上民族”和亚述人短暂入侵和征服过。古埃及气候极端酷热干旱导致农业只能发展绿洲灌溉农业,所以古埃及人长期同尼罗河打交道。尼罗河是世界第二长河(2008年7月2日巴西空间研究院依据卫星拍摄的图像以及巴西同秘鲁科学家共同进行的科学考察宣布, 亚马孙河全长6992.06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而尼罗河全长是6852.15公里),但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导致径流量很小。古埃及人通过研究尼罗河发现了其定期泛滥和枯竭的规律,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方面有较大成就;同时还形成了河流崇拜和其他自然崇拜的民族文化;此外古埃及人同尼罗河打交道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才能有效治理河道,所以形成了服从权威的民族性,较早出现了专制王权。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古埃及人生性比较保守,不喜欢过于激进的社会变革,第18王朝后期的埃赫那吞改革失败与此不无关系。
3、雅利安人(Aryan)
雅利安人是源自今天俄罗斯西南部外高加索地区(车臣共和国、北奥塞梯共和国一带)的游牧民族,公元前18世纪入侵南亚次大陆,经过吠陀时代(Vidaya Age或Vedic Age,BC1500~BC600)的发展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印度文明。雅利安人语言属印欧语系,与古代伊朗人(包括埃兰人、米底人、波斯人和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关系密切;人种系欧罗巴人种暗白种人,皮肤比今天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白很多。今天南亚次大陆各民族或多或少有一定雅利安人的血统。
按照划分欧洲与亚洲的标准,南亚地区确实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大洲。因为南亚地形封闭,与北边的中亚地区[包括今中亚五国(除哈萨克斯坦西北部延伸到欧洲的那一部分领土外)、阿富汗、克什米尔、俄罗斯在乌拉尔河以南极小片领土和中国新疆及青藏高原(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甘南州、新疆南部昆仑山脉、川西地区、滇西北地区)]有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天然地理分界线,板块上不属于亚欧板块却属于印澳板块(印度洋板块)。这种封闭的地形保护了古印度文明在其早期发展历史上较少受外族入侵,使得雅利安人有很多闲暇时间可以沉思,进而发展出古典文明时代巅峰的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南亚地理上分三大板块,即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印度半岛(德干高原),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东北部的恒河流域都是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热条件极佳,粮食可以一年三熟。这种不饥不寒的优越环境导致雅利安人民族精神有小富即安的一面,开拓精神不足;另一方面却有利于不少雅利安人(主要是婆罗门、刹帝利等高种姓)可以脱离农业生产,发展出了令全世界惊异的宗教学、哲学和数学。南亚由于有北方的青藏高原抵挡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北冰洋沿岸过来的寒潮和东北季风,导致气候异常酷热。生活在热带的雅利安人一过上定居生活就丧失了尚武精神,战斗力低下,基本上一直被其他民族各种虐。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55~425)、白匈奴人(White Huns,中国史书将其称为“嚈哒人”)、突厥人建立的德里苏丹国(Delhi Sultanates,1206~1526)、蒙古人建立的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1526~1539,1555~1857)都先后征服和统治过南亚次大陆,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吐蕃人也都短暂入侵过南亚。近代印度就更惨了,先后被欧洲的葡萄牙人(占领果阿)、荷兰人(占领孟加拉湾和斯里兰卡岛)、法国人(占领孟加拉湾和德干高原东部东高止山脉)、英国人殖民侵略,最后直接沦为英国殖民地。古印度的地理环境虽然封闭,但是因为地理位置上靠近中亚和东南亚,所以古印度文明还是辐射到了中亚、东南亚地区。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雅利安人通过航海向外传播他们的文明,雅利安人也就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扮演了文明传播者的角色。
4、俄罗斯人(Russians)
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主体部分都是东斯拉夫人的后裔,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人种是欧罗巴人种,大多数为白皮肤、棕眼睛、棕褐色头发。
俄罗斯人早期主要居住在黑海北岸东欧平原地区。这里地处东西方北部交通线路上,东连中亚草原西通西欧,这造成了俄罗斯人“双头鹰”的民族属性。黑海北岸地区很早就有古希腊人殖民,后来又受罗马帝国(Roman Empire,BC27~AD395)和东罗马帝国[(Eastern Roman Empire,395~1553),又称“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的影响,公元988年“罗斯受洗”后接受了基督教(东正教);但同时俄罗斯人还毗邻东方突厥人[主要是可萨人(Khazar)和波洛伏齐人(Kipchak ,中国元朝史书称他们为“钦察人”,主要居住在东欧东部第聂伯河与乌拉尔河之间)]的领地,后来又被来自东北亚的蒙古人所征服,所以也接受了部分东方文化的影响。俄罗斯人的民族精神如同其地理位置一样,具有东西方过渡性:他们既有西方人对上帝的虔诚(自称“第三罗马”)和作为商业民族特有的契约精神与冒险精神,又有东方人特有的乐于接受专制统治并服从权威和集体主义精神。俄罗斯人生活在东欧平原西部,这里地势一马平川,成了众多民族交汇处。因而俄罗斯人血统中混有突厥人、蒙古人和瓦良格人(Viking,又称“维京人”或“诺曼人”,是北欧的日耳曼人)的成分,俄罗斯最早的国家基辅罗斯(Kievan Russia,862~1240)还是瓦良格人留里克(Grand Duke Novgorod,862~879在位)创立的。因此俄罗斯民族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能够广泛吸纳其他民族加入本民族。地处东方与西方之间和不同民族交汇融合的东欧大平原还使得俄罗斯人成为了一个很善于学习、能包容异质文化的民族。东欧平原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酷寒而漫长,长冬无夏,不适宜发展农耕经济。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造就了俄罗斯民族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正是艰苦的地理环境锻造出这么一个“战斗民族”。此外,俄罗斯冬季酷寒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保护他们免遭西方人的侵略,帮助俄罗斯民族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法兰西第一帝国(Premier Empire français,1804~1814)和纳粹德国(Drittes Reich,1933~1945);但不利于他们抵挡同样来自亚寒带寒冷地区的蒙古骑兵的侵略,使俄罗斯人受到了蒙古钦察汗国(Qipchaq ulisi,又译“金帐汗国”,1242~1502)200多年的统治。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恶劣,迫使其为求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对外扩张,从这一点来说,俄罗斯人的侵略性在欧洲确实相对突出。但俄罗斯地理位置特殊,北边的北冰洋终年冰封,南边的黑海实际上是一个大的内陆湖,只能通过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地中海相通。所以俄罗斯人无法像其他欧洲国家那样大规模开拓海外殖民地,只能一路向东从陆地上向亚洲扩张,建立了世界上连续领土最大的国家(今天俄罗斯联邦加上克里米亚共和国领土还有1710万平方公里)。另外寒冷的气候条件还导致俄罗斯人贪杯好饮、嗜酒如命,酒量惊人。
5、欧亚大陆北部诸多游牧民族
这里说的欧亚大陆北部游牧民族是指广义上的“游牧民族”,即包括渔猎民族,分属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四大语系。他们分布范围东到亚洲东北角白令海峡西岸的楚科奇半岛,西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今挪威)和西欧英伦三岛(今英国、爱尔兰)。上古时代和中古时代欧亚大陆北部主要的游牧民族有斯基泰人、吐火罗人、凯尔特人、阿兰人、氐羌人、匈奴人、鲜卑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马扎尔人、柔然人、白匈奴人、突厥人、回纥人、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满族)、朝鲜族、吐蕃人(藏族)。
人类在远古时代(具体来说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分出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在进入文明时代后两者则先后发展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游牧民族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气候主要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他们生活的地方冬季极度酷寒,气候干燥且大陆性很强(气温日较差极大)。这种恶劣到极点的气候条件迫使他们从事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不定居、流动性大、容易迁徙的民族精神。另外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气候下,游牧难以长期维持他们基本的生活所需,所以他们一般生活十分贫穷,财富无法积累,同恶劣生存环境的斗争也使他们养成了顽强好战的民族性格和尚武精神。由于生产出来的东西无法维持生活所需,他们经常会入侵相对富庶的农耕文明地区。在自然经济时代,农业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一种生产方式,这自然吸引了游牧民族贪婪的目光。根据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游牧民族会有非常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游牧民族生产力极其低下,无法养活过多人口,所以他们(尤其是斯基泰人和匈奴人)基本民族精神就是“贵壮贱老”,不赡养老人甚至杀害因年老而丧失劳动力者。为了适应严酷的地理环境,他们还必须维持一定的人口基数,所以他们的婚姻形态中也普遍存在“收继婚”制度,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继母,兄长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弟弟死了兄长也可以娶弟媳。这种“收继婚”制度不能按照我们的传统伦理观说成是“乱伦”,应该从人类学角度去理解。由于地理条件过于严酷,游牧民族通常无法发展出高层次的文明(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导致他们文化极其落后,所以他们的民族文化具有不稳定性,容易被相对先进的农耕民族所吸引和同化。当然,游牧民族分布的地理空间广阔,又从小骑马射猎,体格健壮,一般来说心胸开阔,视野比较广,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