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壮语以及壮文的使用情况怎么样,为什么很少见壮语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报纸?
中国南方如苗瑶壮侗等一些少数民族,粗略地说,其语言在拉丁化之前没有真正的统一,即便如今拉丁化了也并不见得统一了。这些民族大多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有些少数民族如瑶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支系颇为复杂,各地口音各异,有的甚至互相不能交流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该民族语言统一的可能性。其二,在通讯发达之当下,强势汉文化对其摧毁的力度大大加重。南方少数民族山区,绝对数量上是落后的,或多或少存在向外面崭新的世界和在政治经济地位上居优势的汉人靠拢的心理,是故,在汉字的教学环境下学汉语言文字及思维加速了汉化,出现了现在少数民族年轻人说话夹带汉语的情况。其三,在普遍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啊少数民族语言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是有目共睹的。以上,自己本身的局限和外部的因素将诸如壮语的少数民族语言推向悬崖。
壮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影响:
壮语是壮族人的语言,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如果加上相近的布依语、岱依语、侬语,使用人口接近2000万。……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
报纸
目前,壮文纸质媒体仅有《广西民族报》壮文版和《三月三》杂志两种。
广播
1957年11月1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壮语节目开始播音。“文革”期间大部分民族语广播中断,“文革”结束后,蒙、藏、维、哈、朝等少数民族广播事业获得国家重视,不断发展壮大。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将蒙、藏、维、哈、朝5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由原来的每天播音2小时,调整为每个语种各办一套节目,24小时播音。此外,中央还给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区划拨专项经费,以加强各自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目前,壮语仅有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有少许广播时间,与壮语众多使用人口不相协调。
电视
鉴于蒙、藏、维、哈等多个民族均拥有一个或多个民族语卫视,许多壮族人也希望能开通壮语卫视,以满足广大壮族人的母语需求,许多网民甚至在网络上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希望政府部门能开办壮语频道,但目前中国无壮语频道。
广西卫视(汉语台)有短短的《壮语新闻》节目,但也是掺杂了大量汉语的播读汉语稿件,不少人士担忧长此以往壮语的发展情况。
……
(自维基百科“壮语”词条:壮语)
为什么壮文的报刊少?
原因:壮文普及度不高。
先来简单了解下什么是壮文,如下:
壮文一共有4种书写形式:
- 本源字:刻画文字。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部出土文物上发现的刻划符号,恐是上古壮民族的一种自源文字。
- 方块壮字:壮族借鉴汉字的字型结构,创造了派生文字——“方块壮字”,又作“土俗字“。
- 老壮文:1957年,在政府的干预下,推出了第一套拉丁壮文。并以北部方言邕北土语武鸣县双桥镇的“武鸣音”为标准音,编成标准壮语。
- 新壮文:1982年,为便于壮文的电子化,对此前的拉丁壮文稍事休整,诞生了第二套拉丁壮文,即现时通用的壮文。
而一般所说的壮文,就只是方块壮字和新壮文(人民币背面右上第二排右边的文字)。
方块壮字在壮族地区未曾统一:各州县因口音不同,方块壮字各有不同,不规范;方块壮字笔划过繁,书写难,使用起来极不方便;掌握学会方块壮字的前提是学会汉字,加大了学习成本……这些缺陷限制了方块壮字的使用和流通范围。
而新壮文呢,采用拉丁字母书写,字母多略显累赘;近音字词易弄混等。我听说,一些会说壮语的人不会认壮文。至于为什么,我就不晓得了。
以上或是导致壮文杂志报刊少的原因之一二罢。
而至于壮语现今真正的使用情况及其是否真的在衰落,在此坐等高质量回答。
个人知识有限,回答不全,望谅解。
二、壮族人口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产生本民族统一的文字?
1、壮族有文字,是用汉字生造的,被称为“古壮字”。当地道公的经书,大部分用的就是生造的汉字(古壮字)标注,一般人看不懂。
2、拉丁化壮文,就是现在人民币、政府部门、广西籍身份证上的壮文,那是新中国之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创造出来的,以武鸣壮族方言为标准,因为广西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实行拉丁化壮文教育,所以,一样看不懂拉丁化壮文。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