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如何评价电影《师父》?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8 11:24   点击:182  编辑:yyns   手机版

《师父》是一部不怎么好的好电影。

首先,徐浩峰的拍摄特点在《倭寇的踪迹》里就表现出小说的片段化,然后在这部《师父》里面还是这种风格,他这种风格的成因在于他还写小说。小说可以在空间和人物上迅速切换,文采更好的还可以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但电影就不能依着这个结构。比如影片一开始的宋洋和熊欣欣的对话,宋洋说了一段“拳比头快”半教半嘲的话,整部影片宋洋这个人物就不是这个性格,他只是学会了拳脚去闯,去踢馆,就连他临死时候,都是他自己讲述自己的身世,他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最多就是用一大段话来表达他的意思,而不是精简。这种人物性格和开篇时候的他,不是一个人。开篇为什么要这么运用,这是小说的开篇。大多写小说的人,都想在一开头就抓住读者。就像我写这篇影评的一开头,就想用简介的一句话来吸引眼球。但大作家,都是在第一个章节的结尾抓住读者。影片的前半部分,教拳的过程中,人物交代也不是很清楚,张傲月的那个人物第一次出场我是一愣,我知道前面提到了会有这么一个人,但真正出场时候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也是小说的写法,这个人可以直接出场,因为读者可以停下来去想想前文,再不行小说可以再带出来几句介绍。但电影不行,你过分强调让观众记住每一个细节,这本来就不是电影应有的形态。小说是可以慢慢消化的,但电影不能有太大的信息量,所以第二版《一代宗师》完全砍了张震那条线,王家卫自己知道这一点。徐浩峰的电影很干净,不做过多解释,这很好,节奏快。可电影不能完全等同于小说,我记得《锵锵三人行》里许子东说《海上花》好看啊,真是好看,看着看着睡着了,睡醒了再看还是很好看。这才是好电影应有的魅力,当然了,不能这么对比,我其实只是想说,电影不必每个情节都有很大的信息量。徐浩峰自己写小说,这反而限制了他在电影中的发挥。

其次,徐浩峰本人在拍《倭寇的踪迹》时候不是这个语言特点,但他的台词写的很有功力,从《一代宗师》可以看出来,简单一句话,却可包容万象、洞悉世事,《一代宗师》中金句叠出,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但《一代宗师》的成功不仅仅是台词好,镜头、剪切和台词同样出色,这样一部出色的电影是综合实力。但《师父》中,我们可以看出徐浩峰还是想延续这种风格,很多人都在说人生总结,虽然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候说过,习武之人并不糙,但也没必要一定金玉良言、字字珠玑。这部电影时代背景不像《一代宗师》那么复杂,当时还算是社会比较平稳的阶段,起码大家没有被后来的侵略者和解放者扰乱生活的节奏,所以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胸怀广大;而且廖凡是为了教拳,其他武馆是为了面子和规矩,都是打的小算盘,不像《一代宗师》里满是家国天下事。而且从最后看来,宋佳和廖凡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但从对话中却看不出一丝感情,尤其是最后”南洋十三年……“那段,我不知道那个年代是否都是那样,可这种嘱托,不像夫妻,像江湖人相互托付。确实,宋佳和廖凡的结合就是武林中两个孤独的人的相互依靠,我唯一能看出来的时候,是宋佳在门外咖啡馆等廖凡,然后狂奔着去火车站。如果能早点用这种热情的方式,让观众更猛烈地迎接他俩的感情,我觉得效果会更好,而不是每次都要总结性发言。不过宋佳的那句”我心念不强,远了,怕没法灵验“确实撕心裂肺。所有人的感情都是含蓄的,都不外露,都深藏于心。我害怕他在《一代宗师》的成功反而会把他引向另一个极端。

再次,喜欢徐浩峰的人都知道他代表的武术,才是真正的事实,而不是香港那种飘逸潇洒的功夫。但喜欢徐浩峰的是少数。徐浩峰想真实还原那个时代的武术和兵器,这很好,这也没错,但可惜时代不一样了。前几天看《传承者》,里面有一个回族重刀,那个传承人讲述,他太爷爷当年在天津是和霍元甲齐名的”回汉双侠“,而且家里面那几口重刀,那些练功石都是一百多年的老物件,只可惜当年他太爷爷能耍得动180斤的重刀,他现在却连140斤的重刀都耍着吃力,这不是刀的问题,这是人的问题,更是时代的问题。他说以前他在院子里练功,现在搬楼房了,第一没地方练功,第二没地方放器械,还不得不每天开开出租糊口,听得所有人都心酸。徐浩峰拍《师父》,展现了很多兵器,这事本意是好的,但最后的巷战,却显得有些笨拙。谁知道这么多年下来,有多少招式都失传了,有多少技艺都失传了,当年能玩战身刀的人都不在了,现在都是摆摆样子,我相信战身刀的使用一定有其独特的技巧,但电影中却看不出来,所以徐浩峰不得不面对一个选择,是展示兵器,还是展示人,他选择了前者,可人们都比较笨拙,兵器都一一散落在地上,也没多少光泽了。徐浩峰这部戏要说已经比《倭寇的踪迹》浪漫多了,不然看着两人跳来跳去,更多人受不了。我们的观众很少能接受设定,除了《星球大战》这种科幻题材,大家谁都没见过,自然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或者《火星救援》,普通观众没有相关知识,只能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要说武打片,这人人都是评委,谁从小到大没看过武打片啊,所以你跟他们说”挟刀柔手“,他们未必能全盘接受,谁见过两人抱在一起摸来摸去啊。我知道徐浩峰是为了还原真实的武术,但最后巷战的精彩程度还不如宋洋踢馆时候,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啊。不过徐浩峰应该坚持,毕竟这对于他来说是使命,他是整个武术界的全部未来。只可惜他的坚持,反而会让他注定失去一些受众。

说了那么多不好,最后说说好的地方。整个电影的基调就是规矩的延续,影片里不止武行的规矩,还有脚行的规矩,还有街头的规矩。其实,天津才是我国除了香港外文化杂糅最激烈的地方,他作为老城市,又是港口,融合着码头文化和传统文化,天天都是新与旧的冲突,处处都有不同的规矩,这在文艺创作者眼中,简直是一个天堂,只可惜我们没人把目光放在这。当然了,在我党英明治下,举国上下合力齐心地大踏步迈向社会主义,全国各处都是同一幅美丽图景,天津自然这口文化大杂烩,早就改吃核心价值观了。扯远了。每每遇到强调规则的电影,我们看着都很舒心,马上上映的《老泡儿》也是强调规则的电影,没上映我就觉得好看,因为我们社会中缺了太多规则了,呼唤规矩、呼唤秩序,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但我们却总是破坏规矩,不破不立,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从新开始。昨天看了罗伯特德尼罗演的《实习生》,他的衣柜里各个抽屉分别摆放着袜子、内裤、围巾、领带、口袋巾、手帕,别人问他带手绢干嘛,他说”带手绢不是为了用,是为了给别人,当你遇到一位女士,他在哭泣,或者在咳嗽,你可以把手绢递给她“,这都是老一辈的规矩,他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没人穿西服了,连带领子的衣服都很少穿了。所以说,呼唤规矩,是全球人们的呼声。

在这个前提下,规矩就显得尤为宝贵,金士杰想打破成规,他第一个看出来洋人对国人的威胁,他想着借着廖凡来完成这项任务,但不知怎么就被徒弟暗算了,军界想接管武术界,发扬国术,那是之后的事情,在当时也未尝不是好事,后来的国术馆主张的强身健体,对全民族而言是好事。可武行并不能接受,武行有武行的规矩,外边的人想进来,不管你是武术人,还是军界的,都有门槛,不论是伤、残、死,想在武行扬名,都要付出代价。

除了规矩,电影里还展现了武术界的一口气,金士杰那口气是护身铠甲,三十年了,他当不当头牌无所谓了,传真不传真也不那么重要,他既然看出来洋枪洋炮的威胁,就知道不可能靠强武来兴邦,只能是强身,而强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铠甲;蒋雯丽那口气是重回头牌,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可以在天津武馆中说上话,有时候不需要真功夫也可以站在头牌的位置,只要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只要能得到话语权,她还是头牌;宋洋那口气是留在天津(最好是不用低头留在天津),小车要自己留、打架要自己打、捂着刀伤要往回跑,他的目标只有一个,留在天津,至于留在天津做什么,都不重要,但是要留在天津;廖凡的那口气是拳法的延续,他的一切都是为了咏春拳的延续,但廖凡的思想转变最多,可他无论如何也要延续咏春拳,最后叶问将咏春拳发扬全球,他也可以瞑目了。民国那会,很多事都绝了,新中国这会,所有事都绝了。我记得当年看《天安门》,讲的是开国大典要挂几个大灯笼,但找了很多人都做得特别小,最后有一个老头,看样子走两步就要散架了,是当年给宫里扎灯笼的,他出马弄了几个巨大灯笼,这才完事。可想而知,那老头一死,这门手艺也绝了。看《传承者》那个回族重刀也是,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600年的技艺能传下去,而不是断在他手里。廖凡也是这个思路,他的家业可以从新打回来,毕竟按他所述,家业的传承仅限于九十九楼,但技法的延续,必须是一拳一脚教出来的。此生真传二人,这是他的目标,谁知道如果没这么多意外,他会不会真的履行诺言,以后都是传真,但他绝对不想此门技艺绝在他的手里。宋佳的那口气,说不好,她最后是为了廖凡而活着,起初大概是为了感谢吧,这辈子嫁人,对她来说当时也是一个幻想。但上面所述那些人,除了宋洋,每一个人物都在讲规矩,就连宋佳也在讲天津女人的规矩。

有规矩,就一定有破坏规矩的人,宋洋不懂规矩,在街头亮了铁器,后来他就记住了,但代价是脚行的朋友都没了。老百姓,名声再高的老百姓,也都要守着这规矩,不然你无法对抗整个体系。黄觉懂规矩,但玩弄了规矩,蒋雯丽不能容。当官的,本来是可以凌驾于这些规矩之上的,但第一个出头的,只能被算计。我们没法讨论这些规矩到底能否适应时代,我们只知道这些规矩还来不及经受现实的检验,就直接被当权者覆盖了,有的在农村残存,有的在家族中延续,有的只能在口述中想象了。

《师父》这个电影,你结合现在的社会现实去看,确实看完了有些失落,我估计这部电影也是在告诉我们,规矩的消失,从那一年代开始,至今就从没终止过,我们有太多老东西,丢了,绝了,没了,毁了,折腾到现在我们还能剩下这么多东西,不是什么人做了什么贡献,全亏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太多了,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还能祸害多久,趁着还可以,能留点是点吧,能讲述点是点吧。

起码《师父》这个片子,看得过程中挺舒服的,你看的时候看得舒服,这就是好片子;看完了之后想想,其实它还有不足,这就是不那么好的好片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