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有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推荐?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30 15:05   点击:173  编辑:yyns   手机版

推荐回族打工文学和彝族、土家族的两名打工诗人,其他民族的作品不定期补充。


一、回族打工文学

李进祥:《换水》,见《换水》,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一对农村夫妇进城打工,丈夫出卖力气,妻子出卖身体。

李进祥:《像天堂一样的家》,见《换水》,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一个进城打工者成为小老板并在城里买了房,却经历了心理和人际关系上的异化。他同居的女人也是来自农村的打工女性、有过坐台小姐的经历。

李进祥:《你想吃豆豆吗》。见《换水》,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丈夫阿丹进城打工,当他难耐相思还乡探妻时,却意外目睹了妻子被无赖纠缠的场景,并得知村里的许多留守女人都有被无赖以帮忙干活为由诱骗。

李进祥:《女人的河》。见《女人的河》,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原刊《回族文学》2004年第3期。年轻妻子思念外出打工的丈夫。有一段是女主婆婆回忆男主父亲和哥哥的打工悲剧。

李进祥小说集《女人的河》

李进祥:《干花儿》,见《女人的河》,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原刊《民族文学》2009年第8期。擅长唱“干花儿”的老人为自己死于煤窑的儿子送葬。

李进祥:《狗村长》,见《女人的河》,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原刊《回族文学》2007年第1期。青壮男子全部进城打工,全村老弱妇孺只能依赖一条黄狗来护卫。同书和同留守主题的小说:《挂灯》

李进祥:《害口》,见《女人的河》,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原刊《回族文学》2007年第3期。怀孕妻子思念在城市餐馆打工的丈夫,最后流产。作为对比设置了一个嫁给餐馆老板的女性。有婆婆打压媳妇的描写。

马金莲《少年》片段:“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给厂里做事”

马金莲:《少年》,见《父亲的雪》,阳光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讲述一群回族少年进厂打工的故事。有讽刺工厂感恩教育的片段。

马金莲:《大拇指与小拇尕》,《回族文学》2013年第4期。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悲剧。母亲摘枸杞,父亲在外打工,两个孩子被毒蛇咬死。

马金莲:《庄风》,见《父亲的雪》,阳光出版社2010年版,第287页。外出打工对妇女风习的影响。

马金莲:《孔雀菜》,见《绣鸳鸯》,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年版,第158页。少年外出打工,吃不了苦最后卖血致死。


冶进海:《抱着氧气奔跑》,《花城》2012年第3期。建筑工人在城市为母亲看病而囊中羞涩,最后走上偷卖氧气瓶的绝路。

冶进海:《牵着你的手》,《朔方》2012年第3期。“对农民工子弟在城市的生存图景作了深入揭示,并剖析了妇女在打工生活中的肉体之苦和也灵之苦。”(评语摘自马豪杰论文《苦难中的人性呈现与困境中的精神坚守》)


冶生福:《天堂一样的生活》,《回族文学》2013年第1期。煤矿赔偿引起的家庭纠纷。

冶生福:《钱事》,《回族文学》2014年第1期。拾到贵重包裹后的打工者。


敏洮舟:《冰火雀儿山》,《回族文学》2011年第6期。描写了冰雪路上两个长途司机之间的情谊。

敏洮舟:《喜马拉雅的面容》,《民族文学》2013年第4期。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腹地跑车,“为赶时间,疲劳驾驶,和前车追了尾,同伴一时无法搭救,只好先行离去寻求救援,而他自己被夹在撞坏的驾驶室,五日来水米未尽。濒临死亡之际,一个牧羊的藏族老阿妈出现了,用她手中的青稞面救活了他。那老阿妈总是盘坐在坡地上,‘口中念念有词,目不转睛地眺望着远方,如一尊雕塑’”。(石彦伟:《在灵魂的长途共勉而行——敏洮舟散文编辑手记》,2015年)。

敏洮舟散文集《长途》,诚如石彦伟所言,他用“好的散文”写出了“跑大车的人”的经验

敏洮舟:《离合》,《回族文学》2013年第5期。司机们在路上的思乡思亲之情。

敏洮舟:《怒江东流去》,《民族文学》2014年第11期。(《前定里的怒江》,中穆网)二十二岁的货车司机赛里事故失踪,赛里的父亲没有等到、找到儿子,一年后也无常了。

敏洮舟:《长途》,《回族文学》2015年第4期。表哥教表弟跑大车。

敏洮舟:《边缘的诉说》,见《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长途》,宁夏人民出社,2015年。“我的背后,还有一个沉默的群体。他们中有我的甘肃老乡,也有宁青新的同行。如果将这个群体做一个总的归纳,比如地域和民族方面的,我想,他们该有一个准确的名属:大西北的回民司机。”


马有福:《地下的回回》,《青海湖》2012年第1期。“改革开放之后,当化隆人选择面馆,循化人远上青藏线几乎占领了长途贩运的半壁江山时,大通人眼睛始终盯住的还是煤窑。在茫茫祁连山的默勒、威力哈达大大小小的公私煤矿上,从下井的小伙到守门的老人,几乎全是大通的回民。从青海到山西、从甘肃窑街到陕西榆林,凡开矿的人都知道大通人人是把式,再复杂的采矿环境都难不倒大通的矿工。”


石舒清:《浮世》,《灰袍子》,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原刊《人民文学》2011年第1期。马哈赛在新疆下煤窑,因事故损伤了一只眼睛。夫妻之间围绕赔偿的互动。


石彦伟:《戴绿盖头的卖螺妹》。《回族文学》2003年第3期。很短的散文,记海南回族卖螺妹。


二、彝族打工诗歌

吉克阿优,凉山州普格县人,彝族打工诗人,纪录片《我的诗篇》主人公之一。

吉克阿优作品《在下夜班的路上听到蛙声》(原载《工人日报》2016年2月15日):

流水线的尽头/铃声一响/2点钟,时针和分针打开45度角夹住窗口的月亮/我终于刑满释放/一路狂奔,一只鞋走丢了/风在和身后的影子耳语/飕飕的,犯困的脚步很轻很轻/一只蛙醒了,田间地头里鼓点般喧哗的歌声/慢慢慢慢铺成一条夜路/我放声高歌一曲,把星空当作席梦思/可找不回那只走失的鞋


三、土家族打工诗歌

冉乔峰,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土家族,生于1992年,后常年在珠三角地区打工。他曾有过一桩“诗歌讨薪”的故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16/19/2275617_478581041.shtml

):

从冉乔峰的讲述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关于“诗歌讨薪”的事件。2013年6月15日,仍然在江西九江建筑工地上的冉乔峰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讨薪帖子。那是以马忠华为首的18位甘肃农民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打工7个月,包工头携款逃跑,他们被拖欠工资40多万元,上访28天无果。“我也讨过薪,深知讨薪的滋味。”冉乔峰利用“打工诗社”平台,在微博上发起创作打工同题诗《讨薪》,希望用“诗意”的传播方式,用微博的传播速度,唤起人们的正义感。活动很成功。前后一共有41首诗作附在“讨薪事件”后面。大量网友声援,还有相关公益组织关注,18位农民工终于拿到了血汗钱。

冉乔峰诗集《漂泊志》

冉乔峰作品《打工路上遇到族人》

那次我们一起应聘普工/一起抽血,脱下裤子/又让我们手伸出来/看有没有左青龙右白虎/一个个的身体被看了又看/像是衡量物种的优劣/那次还认识一个朋友/我们都是一个民族/同根又同命运

《流水线插件女工

这些大姐呀/在这条拉线上多年了/你看,那娴熟的动作与双手足可以证明/走失的青春,嫁给了漂泊/当她们老了返乡时/又来了一群姑娘/渐渐地她们也在白炽灯下老去/目送她们归去的身影/只有那一排排陈列的櫈子/偶尔在拉线上,工位旁,/废乱的纸张上,有一些零散的字迹/在这些我们看不懂的断句和心事里/可以看出她们想证明她们曾经来过


《工序词条》:

深夜的华观路北

汽车在主道上骑着时间奔跑

老保安被惊醒

厂门像饿极了吱吱地张开

货车涌进来,开始向仓库喂食

我们的角色来了,是消化器官

流水线上的物件越来越多

它们经过工人们的手里

开始尝试各种动作

从拉头的首站开始划翔

在中检站奔跑、在螺丝位跳跃

在QC台那里留恋

那些家伙叫产品

它们把年轻的姑娘包围

不管她发火、不管她的心事

也不管她的楚楚可怜

只是包围、紧紧的包围

也许她是要投降了

平时挺凶的组长才调来援兵

把它们赶走,赶到成品区去

只有成品区才是它们唯一的归宿

也只有最后完工,一天重复的手

才能暂时的解放

才能看到厂房后平时带着苦涩的小河

被月光照出了娇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