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文化复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31 03:38   点击:278  编辑:yyns   手机版

中国人在“传统文化被抢先注册,一夜之间你的不是你的了”这件事上是有着集体记忆的。除了“日本韩国注册了海外市场70%的中医药方”这类商业竞争,更为最刻骨铭心的要数当年韩国人的“江陵端午祭申遗”,现在网络流行语里看到什么梗很经典就喊“申遗”的典故就源于此,虽然这些“抢注”事件的真实情况多少和老百姓理解的意思有偏差,但中国年轻人对于友邦“抢传统文化”的PTSD确实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次迪奥的马面裙事件,有人去查了一下设计师,一看,好家伙又是韩国人。于是PTSD再次被关键词触发。


在这次事件中,如果没有汉服爱好者这个群体,恐怕大多数人对“马面裙”是完全没有概念的,而在二十年来“汉服运动”潮流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中,和韩国人的恩恩怨怨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现如今,每逢传统节日街头那些打扮得像小仙女一样的小姐姐们,看着汉服商家和热播网剧搞的各种联名新款,很多人会认为“汉服”这种潮流是那些都市里的小布尔乔亚发明出来自娱自乐的“精致生活方式”,是商家用来收割韭菜的“消费主义泡沫”,甚至有人给汉服爱好者打上了“封建复辟”“不尊重劳动人民”的标签。

其实,作为一路走来的一名“野生”汉服党,我清楚地记得,当本世纪初一群古早汉服爱好者穿着样子很简陋、形制很粗糙的汉服到处晃悠的时候,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绝不是那种“富贵闲适”的小资气息,而是和迪奥马面裙事件中网友面对韩国设计师、国际时尚大牌时一样,充满了愤怒、焦虑,想做点什么却也很无力的感觉。

那时候,恰好正是“韩流”强势登陆中国的时代,韩国古装剧里的娘娘的“韩服”造型成了影楼艺术照最热门的服装,“韩国料理”伴随着《大长今》“乌拉拉,乌拉拉”的歌声开遍大街小巷,各大媒体都纷纷写文章鼓吹韩国儒家文化如何兴盛,韩国年轻人穿“韩服”参加成人礼如何有意义,如何保存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继日本之后,韩国也成了中国人反思的榜样和文化学习的对象。


而当那时的一部分人翻开古画、翻看传世的文物,去找寻经历“剃发易服”之前的明朝人究竟穿着什么衣服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明朝服饰的真容是真的不存在于中国人历史记忆中的,当时的人看到山东孔府保留下来的汉服传世文物的时候,它的款式、花纹和整体感觉,由于《大长今》等韩国古装剧的“熏陶”,完全会认为是“韩国宫廷礼服”样式!


这种重新找回失去记忆的震撼感,和那种对于自己忘却民族历史的羞耻感是很多早期汉服爱好者顶着路人的指指点点也要穿着自制的简陋汉服上街的原动力。


再加上那时的中国也在钓鱼岛危机、日本右翼势力抬头背景下,民族情绪高涨。那时的汉服爱好者穿着交领右衽的汉服走在街上,大概率要被骂一声“日本鬼子”,或者被嘲讽地喊一声“八格牙路”,甚至发生了“成都德克士”这样的事件——“爱国青年”看见两名穿着曲裾汉服的女生认为她们穿和服,煽动路人逼她们当众脱下衣服,然后一群人用杆子挑着把衣服烧毁,以惩戒“汉奸”。


虽然这是一个偶发的个案,却在当时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通过当时正在兴起的互联网论坛的传播,让一批年轻人产生了一种“背后发冷”的困境感:中国自己的历史记忆,正在被国人遗忘并且认为理所当然是别人的东西,再以爱国的名义加以抵制。


2010年在成都一家快餐店门口,一群青年把汉服当做和服示众烧毁(图片来源:网络)

所谓“汉服运动”正是在二十年前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在邻国的“催化”作用下聚拢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考证”出这些中国历史服饰的“形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剪裁结构、搭配、穿法以及和其他国家类似服饰的区别,再通过卡通图、真人视频、网络帖子和线下聚会的方式传播。而这些考据资料的传播、普及进一步传播,经过民间的不断讨论、改进,成为了后来汉服运动进入商业化时代,各种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商家批量生产汉服的“源头活水”,也成为了这次迪奥马面裙事件中各类博主第一时间迅速甩出的“论据”。


这一次的困境来自外部,这就涉及到迪奥马面裙事件中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文化挪用。当然,这个词的流传也少不了汉服党永远的心理阴影——韩国人。

所谓“文化挪用”就是把他国的文化元素拿来用经过改造、包装、整合再利用自己的渠道打上自己的标签对外推销出去。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几年前韩国人打造的“东洋风”概念。实际上就是把大量中国、日本的文化元素,尤其是服饰造型杂糅一番用在韩国自己出产的漫画、影视剧、舞台设计、MV当中,把这些西方世界普通人根本分不清具体国别的“东亚文化元素”统一打个包,取一个新的名字进行对外宣传。

韩国出品的“东洋风”漫画作品


对于普通受众来说,既然这些流行文化产品已经是Made In Korea(韩国制造),那么这里面表现的文化自然在他们的印象中也是和韩国联系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当市场形成了共识,普通人没有兴趣和你讨论历史文献和学术证据,在大众文化的视域中,大家更认印象和直觉,于是在一场场喧闹的狂欢过后,“文化”的归属已经悄然易主。


这其中让我们无比被动的“短板”也是绝对不能用“清者自清”或者“不与你们一般见识”这样的理由轻轻带过的——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传播力实在是太弱了,弱到不仅和本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不相称,也和我们方兴未艾、充满生机的流行文化的生命力不相称,更是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不相称,这种全方位的不相称才是我们焦虑的根源。


迪奥能推出原汁原味的明代马面裙,而让中国自己的设计者展示纯正的“中国风”为什么这么难?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审美的价值观”问题。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主流时尚界,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中国风”反而是最不正宗的,不仅不正宗,还处处透着一种“诡异感”和“畏缩感”——只感展现“中国元素”却展现不了“中国气韵”,要么是站在西方视角把中国风理解为充满东方主义居高临下的“异域风情”和“妖冶蛮族”,要么是在完全西方服饰的版型上雕龙画凤,把穿衣服的人当成了一个展示东方新鲜玩意儿的多宝格。


摄影师陈漫在迪奥摄影展上展示的“中国风”充满着东方主义对中国人的丑化


现代人已经不可能再去过古人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去复原古人的衣服?难道就为了去宣扬民族主义吗?

一位致力于研究复原中国古代服饰的中国服装学院教授这样解释她复原古装的目的:


“我们为什么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复原这些古代的服饰,是因为我们要用这样一个‘笨功夫’一点一点通过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去找到那份非常高级的对美的品味,在这个过程中找回属于我们中国的审美精神。”


破镜也许无法重圆,但我们的民族文化如果失去了源头活水,也会逐渐干涸甚至走入歧途。而蕴藏在中国历史中的这些真实的文化遗产,就是“中国风”审美的精神源头,也是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对外进行文化传播,对内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为了“中国风”来日能够吹遍寰宇,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马面裙”。

(转载,侵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