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地区都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
东台特色
东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东台发绣、董永传说、渔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酥饼、鱼汤面、陈皮酒等传统美食,有秦东鼓、须贺杂技、渔鼓道情等一批民俗文化艺术特色来源于基层,来源于生活,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东台特色
根据董永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女儿七仙女因在天宫感到孤独而渴望人间生活。一天,她和她的六个姐妹去了徐灵台湾。偶尔,她遇到了董永,一个下层世界的年轻农民,为了埋葬她的父亲,她出卖了自己。她被他的忠诚和诚实感动了,开始恋爱了。尽管天宫有严格的纪律,她还是下凡嫁给了董永,并帮助她的丈夫成功获得救赎。
鱼汤面是东台地区的传统名点,起源于清朝三十三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据说是被赶出皇宫的御用厨师做的。鱼汤面的制作很有特色。首先把鱼切开清洗干净,不留残血。
根雕艺术是化腐朽为神奇,赋予枯木之美的艺术。根雕是以根的自生和扭曲形态为基础的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创造出人、动物和器物的艺术形象。
二、东北有哪些民族文化?
东北一般不讲民族吧,你要是单拆出来那仨省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辽宁应该偏满族,毕竟有故宫啥的,吉林和黑龙江没呆过多久就不说了
三、东北地区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
小时候会带着木质的爬犁去山坡上滑爬犁。
四、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各自的特色,历史和文化是什么?
嗯,第一次用电脑答,内容不尽客观,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多图……额,也不算太多图预警
一、首先我要说一下大家对东北地区的错误概念:
1.东北三省。东北三省指的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但是这不是东北全境。一般按照现在的说法,还包括蒙东四盟,呼伦贝尔市(原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原昭乌达盟)。由于热河省范围的变化,有时也包括河北东部(承德-山海关一线)在内。
2.东北三省文化是按照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的边界区分的。东北地区近500年以来,版图变化比较频繁,相对稳定的只有辽宁中南部地区。原来的九省、十三省相对琐碎,也不好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3.东北是一个整体。先不说蒙东地区,以辽宁南部沿海为例,该地区文化与胶东地区相近,到该部分详细说明,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活与现在不同。
4.东北很小。从漠河到大连的距离和北京到福州的距离差不多。东北是中国唯一一处地多、人少。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二、分区域经济、文化简述
1.辽南(关键词:山东、日俄、沿海)
这部分地区以大连市为主。我们从地图上来看,主要是辽东半岛南端,包括附近的沿海岛屿,地形主要是千山山脉南麓丘陵,这里很少能看到我们所说的一望无际的东北大平原。农业以渔业养殖为主。地图的下方是山东省,这一部分在明朝也属于山东省的一部分。大连人说话有“海蛎子味”,即胶辽官话,和我们认为的东北话(东北官话)是不一样的。受到日本和俄罗斯的殖民影响,大连城区受到日俄文化影响比较严重,现在大连日企也比较多,生活在大连的日本人也很多。大连姑娘全国首屈一指(不能张嘴说话),男生也比较高大帅气。
气候:暖温带气候,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是东北地区冬季温度相对最温暖的,但是春季较冷,海风大。
饮食:受山东菜影响,葱烧海参等鲁菜较为流行,海鲜较多。
经济:东北最好地区。瓦房店、普兰店、庄河都是全国百强县(普兰店已撤县改区)
2.辽东(关键词:沿江、朝鲜)
这部分地区以丹东、通化和白山三市为主,历史好一点的都知道,这里原来是安东省。位置是长白山南麓,主要为鸭绿(lu四声)江流域。这一部分历史上是少数民族和中央王朝争夺比较激烈的地方,地形以丘陵为主。本地区也是中国少有的既是边境,又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人口以世居的满族、锡伯族等以及部分外迁的汉族为主。鸭绿江流域的人皮肤比较好,主要是水好。语言基本同胶辽官话。受到铁路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在东北某种程度上属于边缘化地区。
气候:暖温带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和长白山山脉的影响,温度高于同纬度地区,春季回温也比较快,山区温差大。
饮食:江鱼和蚬子。河鲜和海鲜都有,还有山林作物,如元枣、人参、核桃等。
经济:与辽宁中南部地区相比本地区经济较差,东北地区处于中等水平。朝鲜与我国近90%的贸易都来自此地区(全部贸易额也非常少,别想太多)。
3.辽宁中西部(关键词:辽河、汉族)
这部分地区以辽阳、鞍山、锦州、盘锦、葫芦岛为主,包括辽西走廊和辽河冲积平原。这部分地区和辽宁南部地区一起,从周朝(燕)就已经进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这部分地区位于辽河的中下游,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人口稠密,主要构成是世居的汉族。交通发达、商业、农业和工业都相对发达。该地区人在东北人里面是心眼比较多的地区。口音属于比较不标准的东北官话,锦州葫芦岛地区都有浓厚的辽西口音。
气候:暖温带气候,冬季相对温暖,夏季相对炎热。
饮食:盘锦大米、河蟹、锦州烧烤,牛庄馅饼。
经济:中部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农业发展较好,西部相对较差。
4.辽宁中北部、吉林中南部(关键词:东辽河、中心、满族)
这部分地区以沈阳、抚顺、铁岭、四平、辽源为主,为广阔的辽河平原和东部丘陵。近代工业开发较为成熟,处于东北交通的核心地带,也是东北地区的工农业重镇。沈阳也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人口主要是清代时开发东北地区的汉族居民和建州女真(建立清朝的满族部分)为主。地区为标准的东北官话,部分地区靠近南部和东部有腔调上的不同。文化上熟知的二人转、北方小品都来自该地区,该地区的男生相对幽默风趣、性格热烈。
气候:中温带气候(该区域与辽宁中西南最明显的区别,也是辽河中下游、长城、辽东边墙等分界线),冬季寒冷,夏季相对炎热。
饮食:满汉全席、熏肉大饼、杀猪菜。
经济: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农业发展较好。
5.老热河地区(关键词:西辽河、衰落、蒙古族)
这部分以朝阳、赤峰、通辽为主,处于西辽河的平原地带以及燕山山脉以北的地区。阜新和朝阳工业衰落较快,通辽赤峰经济相对较好。交通相对便利,但也不在东北交通的中心上。该地区文化是蒙古族与汉族交织的文化,性格豪迈大方。
气候:大陆性中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相对炎热,昼夜温差大。荒漠化严重。
饮食:牛羊肉、烧烤。
经济:部分地区工业衰落明显,经济发展一般。
6.吉林中部、黑龙江中南部(关键词:松花江、吉林)
这部分以长春、吉林、松原、哈尔滨为主,处于张广才岭以西,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贯穿全境。本地区基本大部为闯关东居民,部分满族地区(吉林、伊通)。这里是世界黄金玉米带,农业种植玉米为主,部分地区种植水稻。长春是吉林省省会,吉林市的历史请大家自行知乎补课。该地区位于T字铁路交汇点,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哈尔滨姑娘开朗大方,最主要是腿长……哈尔滨受俄罗斯文化影响较多,粗犷中还有些小浪漫。
气候:中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饮食:传统的东北菜和鲁菜都可以找得到,得莫利炖鱼,酸菜炖粉条、大丰收、锅包肉等。哈尔滨有俄罗斯菜,五常大米。
经济:制造业和农业都较为发达。
7.内蒙东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关键词:过渡、衰落、嫩江)
这部分以齐齐哈尔、大庆、白城、乌兰浩特几个城市为主,属于小兴安岭以南、大兴安岭以东的平原地带,该地区主要以山地和草原为主,大部分地区种植玉米,也有畜牧业。许多地区为内涝区和盐碱地,不适宜耕种。经济上由于传统工业的下降,以及自然环境的相对脆弱,没有过度开发和发展。人口相对稀疏,闯关东汉族与蒙古族杂居,也有达斡尔等少数民族。
气候:中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饮食:传统东北菜为主,也有少数民族融合菜。查干湖为代表的湖鱼。
经济:除大庆外,经济发展落后。
8.大兴安岭及呼伦贝尔地区(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寒冷)
本部分主要是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位于大兴安岭和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也是黑龙江上游地区。本地区人口较少,有部分建国后开展的工业,满洲里是一个俄罗斯化的边境城市。人口以蒙古族和部分开发东北的移民组成,也有俄罗斯族等。
气候:中温带气候,冬季非常寒冷,夏季温热。-40°较为常见。
饮食:烤肉,东北菜。
经济:中俄边贸经济为主,经济水平中等偏下。
9.小兴安岭地区(关键词:森林、北极点)
本部分主要为小兴安岭地区,包括部分大兴安岭地区,有加格达奇、伊春等主要城镇。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和北部。这里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地区,也是三北防护林最好的地区。漠河是中国的北极点。人口稀疏,目前外迁人口较多。主要以开拓北大荒和当地少数民族为主,有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
气候:寒温带气候(漠河附近),-50°。中温带气候集中在小兴安岭地区,冬季非常寒冷,夏季温热。
饮食:东北菜,林区的木耳、松子、鹿肉等。也有野味(慎食)。
经济:林区经济没落,正在转型,经济较为落后。
10.黑龙江东部地区(关键词:矿区、东极点)
本地区包括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牡丹江等城市,看似城市较多,实际上日子过得都不太好。几个依靠煤炭的城市没落的很快,社会矛盾也比较多,许多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到外地发展,社会上一些不好的名声也都来源于此。三江平原为主,包括长白山北麓的部分地区。该地区农业发达,以水稻、小麦和大豆为主。本地主要为建国后开发东北的移民。以前此地多是胡子(土匪,东北的土匪还抗日呢,别小瞧人家。智取威虎山也在这儿),性格直率也有些暴力,东北话叫“虎”。
气候:中温带,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饮食:林区作物木耳等,东北菜,小鸡炖蘑菇,烤冷面。
经济:衰落十分严重,是东北地区经济衰落最为严重时间最长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很差。
11.延边地区(关键词:朝鲜族)
本地区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东北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位于长白山西侧,松花江、图们江发源地。该地区在清朝时期没有朝鲜族,是日韩合并后,特别是二战时期的移民。图们、珲春、布尔哈通河这些都是满语,不是朝鲜语。东北地区民族融合状况较好,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没有太多社会治安问题。朝鲜族爱干净、好整洁。
气候:中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饮食:朝鲜族菜,冷面、咸菜和狗肉。
经济:经济发展一般,主要是没有支柱工业,农业发展条件也不够好。
如有问题请大家留言,我们可以深入讨论,许多地方了解的也不是很多,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地形图来自网络,地形图出自王静爱、左伟主编《中国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年出版,侵删。红线部分和划分均为个人原创。
五、东北共有多少民族?
嗯?如果只是问东北有多少民族,那么仅仅是黑龙江省就有54个民族,吉林省有56个民族,辽宁省据说有52个民族,蒙东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就整个东北地区来看,一共有56个民族。
如果说是世居民族,那么东三省加蒙东一共有12个民族。黑吉辽三省的少民比例分别约为5.3%、7.96%和16.02%,而蒙东地区据说有340多万蒙古族,而蒙东总人口约1300万,则少民比例不到30%。所以,整个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
然后在东北地区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中,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占相对多数。其余世居少民分别是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俄罗斯族和赫哲族。其中,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像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并不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当地还有极少的居民会讲极具特色的富裕柯尔克孜语。同时,据说富裕县境内分布着全国仅存的满语村落。
六、哪些文艺作品很好的反映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区特色?
描绘东北小镇呼兰河风情的《呼兰河传》
从小人物写大历史《伪满洲国》 日本占领东三省期间,东北人的生活。弥漫着浓重的东北乡土气息
七、为什么只有东北地区形成了跨越省份与民族、认同度极高的「东北文化圈」?
首先是趋同的语言,使得东北人的语言习惯给外人留下了一种“同一”的印象。这一点可能也与有些地方异县即不同音有关,反观东北地区,从漠河开始,西到通辽赤峰,南抵大连,除了个别地方性用语外,几乎不存在什么实质上的交流障碍,而现在班上的学生就因为市区和县城方言用语的差异,前两天还公然开起了地图炮。(夹在中间的东北班主任表示无力调解……)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初步地体会到方言藩篱在文化趋同过程中的影响。
第二,共同记忆和共同生活模式的作用。与很多“丰富多彩”的省份不同,在外地的东北人十有八九会想到很多共同的东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大院,广阔无垠的耕地,热情奔放的社会,万能有效的人际关系(对没错……)。除此之外,一些媒体综艺也打造了很多典型的东北人形象,这些都或多或少在东北人的个人及群体认知中发生作用。无论是别人认识东北人,还是东北人认识自己,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到这个模式中来,而不会去深究三省内蒙古之间的细微差别。
第三,也是我最不想提及的一点,就是大体而言,东北地区,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占据主导的文化形态,就像一篇文章中讲到的,“几乎没有自圆其说的宗教,几乎没有支撑基层社会的宗族观念”。虽然这几年一直在大力宣扬东北地区原住民族的文化,可是反应并不良好。因为山东移民所带来的民间信仰没有在东北延续和成长起来,很多信仰体系十分疲弱,一些寺庙都是移植的中原地区的道教体系或者蒙藏佛教,本土宗教的作用近年来也开始让位于外来信仰。所以“东北人”的称呼,也代表着东北地域中某种认同感的模糊。我最怕别人问沈阳有什么特色(我是沈阳人),因为没什么特色,我们有的东北其他地方也有,甚至外省也有,好像除了“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也没什么了。有人爱去看哈尔滨和大连的城市景观,但是要注意,部分景观其实是殖民文化的代表(原谅我……),想想长春是怎么成为大城市的你就明白了。
在外地,有时候说起自己是“东北人”会感觉自己很“外向”,有时候就会觉得是一种痛。
胡说八道,得罪的多包涵,阅读的谢捧场!
八、东北地区有哪些优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1.人口密度低,农村地区的人均耕地较多,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较早远离了饥饿的威胁,因此可以保留较多地区未开发以改善自然环境。
2.由于人口迁移的历史和工业化的进程,受到儒家宗族思想的影响较弱,性别平等程度在全国来看较高。但近年来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国学”机构出山海关的迹象,值得警惕。
3.无畸高的房价。气候原因导致需要取暖费(每年可以达到房产价值的1-2%),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带房产税,避免房产价格过快上涨的作用。
4.民族关系和谐,每个人都有不同民族的同学朋友,“少数民族”是眼见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承载偏见和仇恨的符号。
气候方面,季风气候大家都一样不舒服,夏季酷暑的时间较为短暂比较好,但漫长的寒冬同样是影响宜居和生产建设的不利因素,除辽宁沿海地区之外,很难称为优于其他地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