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哈这问题不是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第一节么蛤蛤蛤。。
要理解文化认同 (cultural identity) 呢,就要先说到身份认同 identity。Identity这个概念啊,实在是太变幻莫测了,直到今天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界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呢,就有不同的定义。提到身份认同,我们最常提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看起来蛮简单,回答起来呢却不是很容易,涉及到你给自己身份定义的参考是什么?个人,文化群体,社会阶层?某个特定的身份是自己给定的还是别人强加于你的,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不同的身份认同么?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认为所谓的identity的发展和人的ego,也就是自我发展有很大的相关性。随着人自我的发展,人最深层次和最无意识的部分开始形成身份认同的基础,而这种发展在人的青少年时期甚至一生之中都是不断持续的。人在这时候会根据开始根据一些已经接触到的标准和规则定义自己,在这个存在万千可能性的世界中寻找一个anchor,这时候逐渐形成的这个anchor就是你的identity。但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认为身份认同不仅仅是这个将过去纳入未来这个无意识的不断持续的过程,身份认同还意味着人们有意识地改变认知来应对问题,这时候的身份认同更像是“怎么做事情”。这种身份认同一般都是直接从父母或者同伴身上模仿而来,或者从学校啊,社会群体啊以及其它的社会活动中习得的,所以一个人的家庭和TA所处的社会环境才会对一个人的identity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然后从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大家就发现,研究一个人“怎么做事情”和TA所在的环境太相关了,于是社会文化心理学又出来定义身份认同了,这时候就有了socio-cultural identity,也就是社会文化认同。就是说在这个熙熙攘攘的社会里,你是哪个social and cultural group里的人,你是以一种怎么样的方式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这个social cultural group里既定已经存在的规则和秩序会不断定义你,告诉你,你是谁,你不是谁。你是穆斯林,你不吃猪肉,你是基督徒,你要每天祷告;你是医生,治病救人是你的职责,你是教师,教书育人就是你该做的。
至于你说的文化认同,这可能就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很早很早滴时候,大概是1984年那么早的时候吧,有个社会学家比较了所谓个人主义至上的西方文化和集体主义为重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两种文化中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就给了他们不同的文化认同感。当然现在看来这个比较太过一刀切太简化了。具体来说,cultural identity refers to the customary practices and beliefs, values, sanctions, rules,motives associated with the cultural community that individuals use to define themselves。看看你和霓虹国人吧,都是东亚人,有时候有没有觉得他们很变态思密达,这就是Japanese cultural identity啊,这就是你的中国文化认同身份和日本文化身份的碰撞啊。一切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沟通不畅其实都源于此,人们很多地方一样,普世价值观存在的前提下还是有很多很多的文化差异存在的。
参考文献: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Hofstede, G. (1984).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Vol. 5). Sage.
Norton, P, B. (1995). Social identity, invest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Tesol Quarterly, 29, 9-31.
Tajfel, H. E. (1978).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cademic Press.
Shweder, R. A., Goodnow, J. J., Hatano, G., LeVine, R. A., Markus, H. R., & Miller, P. J. (1998).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development: One mind, many mentalitie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