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恒宝
众所周知,萧红的《呼兰河传》已成为经典之作,它一问世,便风靡全国,走向世界。几十年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经久不衰。我读《情系呼兰河》,自然而然想到了《呼兰河传》。呼兰河水养育了萧红,也养育了杨中宇,共饮一河水啊!
杨中宇是兰西县卫康村人,距萧红的出生地呼兰咫尺相隔,呼兰河水又把两地人拉近了。相同的民俗、民风、方言、土语、环境、景色、人文,简直和一个屯子里的屯亲一样。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者和萧红的故乡,“同风”又“同俗”。
我也是在黑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一部《呼兰河传》不知读了多少遍,不光读出了文学性和艺术性,更让我感动的是萧红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朴实的民风。如今读《情系呼兰河》,感受到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民俗风情。民俗宗师钟敬文说:“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也是人类中最具普遍性的一种文化。
这些年来,我格外关注杨中宇的作品,他每发表一篇散文,我都是津津乐道地阅读。我爱读民俗散文,他专写民俗散文,人合心马合套,乐在其中。2013年,他的民俗散文《榆林金饼》在《读者》上发表,一些报刊杂志和网站争相转载,一时形成了洛阳纸贵。这篇散文引起的轰动效应并非人为炒作,的的确确是作品本身的魅力。《情系呼兰河》中收录了该散文,我又重新阅读了。
作者在《榆林筋饼》中这样写道:“实际上,榆林筋饼是清初山西移民满族人发明的。那时粮食还较为缺少,很多人食不果腹,白面、豆油之类的细粮更是金贵。为了节省油、面,善于调剂生活的家庭主妇总是把饼尽量烙薄,想出了一个用薄饼卷菜吃的好主意。这种既节约又体面还好吃的烙饼方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民俗,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我不由得想起了“美味在舌间,高人在民间”这句老话。如今在全国各地,榆林筋饼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榆林筋饼的起源,就在兰西县榆林镇。
一提到兰西,人们就会想到亚麻,兰西被称为亚麻城,兰西城一条最繁华的街,被称为亚麻大道。兰西和亚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融相汇,割舍不断。我读《亚麻粘贴画》,眼前一亮,心头一振,这又是一道民俗风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亚麻是兰西的品牌标志,亚麻不仅可以制作精美的服装和生活用品,民间艺人又用亚麻制作成了艺术品,粘贴画就是其中之一。亚麻粘贴画为纯手工制作,是绿色亚麻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高端产物。亚麻粘贴画文化底蕴十足,艺术含量高,原材料特有的光泽使动物身上的毛发栩栩如生,别致传神,呼之欲出。比如威风凛凛的猛虎和雄狮,憨态可掬的熊猫,展翅高飞的苍鹰、天鹅、丹顶鹤,以及奔驰的骏马图案,或花卉、山水等其它模式,都在粘贴画中得以生动展现。
就是现在过大年,很多人家还是要贴挂钱。挂钱一贴,浓郁的年味也就在一幅幅挂钱之中洋溢出来。在《兰西挂钱》一文中,作者说兰西挂钱诞生于清朝末年,根植于民间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艺术土壤。挂钱颇具地方特色,是兰西这方百姓节日里纳福求喜的吉祥物。挂钱的最早创立者,是本地民间老艺人李一剪。他的名气太大,人们把他的原名忽略了。李一剪的主要作品是《情终追远》《孝思为则》《祖德宗功》等,多是与传统习俗、祭祀神灵、驱恶攘邪有关。李一剪的挂钱除了用剪子铰之外,还用刀刻,有阴刻法、阳刻法、阴阳结合法,另有绘、染、漏、撕、香火烧、嵌法及翻转等诸多方法。李一剪的挂钱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古朴而雅致,婉约而绚丽,艺术中折射出民俗情怀,深受百姓喜爱。后来,兰西的挂钱逐步多姿多彩,推陈出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民俗性这个源头却一直延续着。
《情系呼兰河》中的散文属于民俗类,家乡的才是祖国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民俗散文,让我打开视野,饶有兴趣地阅读,饱尝了原滋原味的精神美餐。这部书,使我更多地了解到民俗知识,节气时令,传统礼俗,信仰习俗,民间艺术……语言通俗生动,体例清晰简明,有艺术感染力。《家乡二人转》《东西屋南北炕》《双庙子》……这些民俗散文,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我仿佛回到了从前,重新体味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真是感人肺腑,难以忘怀啊!
多年来,作家杨中宇一直从事民俗研究、民俗散文创作,民俗情结根深蒂固,读者是从他的作品中了解兰西民俗的。杨中宇的散文不跟风随流,有根有蔓,承载地方传统,书写家乡史实,凸显民俗风情,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民俗来自民间,传承于民间,民俗有着最基本的艺术力量。
《情系呼兰河》是一部承前启后、大放民俗色彩的书籍,这部书不雕琢不粉饰,娓娓道来一个个民俗故事,亲切自然,涉笔成趣,醇厚质朴,引人入胜,无意间把读者引领到古老的呼兰河畔,欣赏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