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认为的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我认为,文化包含这样几层内涵: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价值的积淀,文化是一个民族审美品位和人文精神的表达,文化也是当代实践方向的价值提炼。
第一,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价值的积淀。文化的成熟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只有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整体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形成一个民族独特的生存样式,民族才能发展和传承。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整体性的文化,很容易被其他的民族同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第二,文化是一个民族审美品味和人文精神的表达。中华美学以意境深远的绘画艺术,隽永洒脱的书法艺术以及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学艺术,雕梁画栋的建筑艺术表现了中华文化的追求。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
第三,文化也是当代实践方向的价值提炼。当代中国文化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党成立以后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出的革命文化,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态度、为天地立心为天下开太平的胸怀、仁者爱人的慈悲、天下为公的气度等。革命文化的内容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民族独立的志气、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民族凝聚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它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力量。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的互助合作精神.
3、爱好和平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勤劳勇敢
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5、自强不息
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三、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
什么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像这种问题,我们是既熟悉又很陌生?
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整天都在感受中华文化,怎么可能不熟悉呢?
但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的确是有很高的难度,因为无论怎么讲,都讲不清。这又是什么道理?我们要从文化来开始了解。
什么叫文化?文,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美国有美国的花样,日本有日本的花样,意大利有意大利的花样,我们中国有我们中国自己的花样,这就叫文化。
可能有人会说,那每一个人的花样也是不一样的。的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花样,但是个人的花样不叫文化,叫特技,个人的特技,是旁人学不来的。
但是我们一群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人,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
自然孕育,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筷子要怎么拿?筷子不可以指向别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才有资格叫文化。
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内涵和核心是什么?有哪些是大体完整的传承下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可归结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9,600,000平方公里国土上繁衍生息、同心筑梦的中华民族,就是这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具体体现。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主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道德根基和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及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确保了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将中华儿女凝聚为一体的价值系统,是56个民族得以统称为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时期对世界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
内核就是仁爱。儒家打败其他诸子百家,成为中华正统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如说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思想。
一,墨家很邪恶,推崇墨家的更邪恶。 墨家让信徒吃无法忍受的苦,服从命令,舍生忘死,造福他人,不让信徒娱乐,只让信徒吃苦受罪,谁信这信仰干嘛呢?凡是推崇墨家的,都是希望别人信,希望别人服从和造福他自己,所以推崇墨家的人很邪恶。凡是让人服从、让人吃苦受罪的宗教和信仰,都是邪恶的。只有让百姓和信徒过得好的理论,给信徒自由的宗教,才是值得推广的。
二,看看道家思想多邪恶,这种思想能强国?谁会喜欢道家?在小国寡民这篇文章里,老子要求“丢掉车船等工具,丢掉一切科技成果,回到结绳记事的状态。而且不准出自己村,不可以经商旅游,鸡犬相闻老死互不往来”,道家反科学反文明反自由,
三,法家思想更邪恶,法家就是暴君的代名词,
明朝用朱熹的理学冒充和替代儒家,作为统治思想,明朝就是外儒内法时期,就是挂儒家之名,行法家之实。明朝朱元璋怀疑有人造反,一个案件就株连3万多人,怀疑媳妇出轨就把老婆剥皮储草而且株杀5000人,这都是法家。。。最邪恶时期就是明朝,明朝的锦衣卫就是恐怖组织,朱元璋家族的各代皇帝就是恐怖组织头目。朱元璋曾经因为怀疑一个官员,冤杀了官员,连官员下辖的两个县的百姓都杀了
四,只有儒家是文明思想,什么叫仁?就是“对善者善,对恶者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来确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除了儒家思想,诸子百家的其他思想都是邪恶的,对社会发展不利的思想。儒家是诸子百家里唯一重视科技和教育的思想。
什么叫仁爱?这是孔圣人制定的道德标准,这标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善的,就是仁爱的,就是君子。比如:你不愿意被骂,你不要主动骂人,不主动骂人就是善良的,就是仁爱的,就是君子。你不愿意被骗,你不要主动骗人,不骗人就是善良的,就是仁爱,就是君子。道德就是非此即彼的,比如,主动打人就是不善良的,不仁爱的,不道德的,就是丑恶的,就是小人,不主动打人就是就是善良的,仁爱的,就是美德,就是君子。如果有人说:“我不愿意被骗,我就要去骗人”,这就是不善良的、丑恶的,不道德的,就是恶的,就是‘不仁’,就是小人。怎么对待不遵守道德的小人?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请看:儒家和法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魂”的核心和内涵又是什么呢?
其实,对“中华魂”并不需要做深奥的解释,简言之她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家国情怀。即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纵观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浓烈。56个民族认祖归宗,一个统一的名字叫炎黄子孙,就是铁证。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魂的具体象征。
电影《长津湖》就是中华魂的艺术呈现。
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是有其物质基础和文化统领的。
中国地理环境优越,东边和南边都是海洋,西边是山脉,北部是高寒之地,人迹罕至,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
这种地理屏障,不仅决定了亚欧大陆上的其它强大文明难以轻易插足,同时,也促成了中华民族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种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社会伦理关系和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正是家国情怀形成的根基。
始皇帝首建第一个中华大一统国家,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货币、度量衡等各种制度,使中华魂的汇聚、发展、升华和传承,具有了前提和载体。
尤其是文字的统一,决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的形成,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
从“故土难离“、“落叶归根”,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愿得此身长报国”,“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直到《义勇军进行曲》,志愿军抗美援朝,4万多白衣天使逆行新冠肆虐的武汉……无不是中华魂的具体写照。
正是这种凝聚于华夏大地的民族魂,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并继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展现雄威。
七、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丰富么?
我不知道你指的丰富是什么意思。
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已经不是简单几本书可以含括的了。
与其说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不如抓手传承中华文化内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思路。
八、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说一点题外话先:文明与文化的差别是什么?
文明具有攻击性和侵略性,而文化具有凝聚性和包容性。文明是特定的人类血缘族群的物质与思想活动集合,而文化可以超越这种藩篱建立起更广泛的价值信仰认同。
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对立的时候,总是更强大的文明击败相对弱小的文明,消灭它之后,重新整合这个区域和历史阶段的认知体系。文明包含了文化和科技、制度、思想等各方面的实力。而文化出现碰撞的时候,除了会彼此冲突更会彼此交融,从而相互互通、转化,所以很多国家的文化里,即便有外域文化进入,也最终可以共生,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儒道释共存的现象,以及“庐山七教”的历史存在。
于是,从这里引伸出来,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是沟通然后教化,大家的文化起源不同,也许有冲突和矛盾,但不是你死我活的,大家在争鸣的同时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鸣,把最趋同的精髓部分固化下来,然后传播繁衍,如春风化雨般教化世人,从而带领整个社会达到某种集体价值趋同,这便是文化的主要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同一文化内核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呈现和传播,使之具有生动性与可亲性,更加顺畅地让受众群体接受这种价值层次与结构。这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