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谈谈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4-02 21:19   点击:111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里?

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延传至今的就是中华文明。人类现有文明中历史最悠久,传承最多,直到今天,仍有源源不断的传承和遗迹在被发现,仍有广阔的历史待揭开真面目。

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哪里。?

说一下汉字吧。

喉唇齿舌,这个字,试着念出来,会发现这四个字的发音部位和它描述的部位是一致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为什么说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纵观千古难觅得的圣贤,之所以人格伟大,之所以生命力强大,乃是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造。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道,核心是智慧。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主体是知识,知识是有限的,智慧是无限的。其实现代科学还只是一点点,有限的那么一点点。知识的运用必须是建立在智慧之上。因为无知的人在运用科技时必定会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破坏性的作用。天下应德者居之,科技教育必须是让有德行的人来主导。中国的文化就是做人的教育。传统教育的理论就是做人的基础,运用知识的基础。

文化的精华就在于经典中,而中国又是世界上拥有经典最多的国家,这是思想的宝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有幸而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国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引以为荣的地方。如果我们把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宝贝弃之不用,置之不理,岂不是最大的浪费!我们要是不去珍视它,世间最大的悲哀也许就莫过于此了!当今社会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都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如何体现的呢?

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8000——7500年前)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兴隆洼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已发现房址最大面积为140平方米。

位置

位于牤牛河上游的缓坡台地上,地处平坦,视野开阔,加之近有泉水长流不断,故很适宜古代人居住。除兴隆洼文化的遗存外,还保存着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遗址。兴隆洼文化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

经济状况

辽河上游的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一带,公元前五六千年生活着一些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氏族部落,其中有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兴隆洼文化诸氏族,也有一些以采集和渔猎经济为主的氏族与之同时存在。

兴隆洼遗址地处努鲁儿虎山麓大凌河支流的牤牛河上游丘岗上。发掘清理的氏族居住营地是经过周密规划、精心安排的。房址的布局排列整齐,井然有序,都是西北-东南走向,每间约 50-80 平方米,最大的房间达 140 余平方米,显得比黄河流域的同时期氏族居址高大宽敞。营地的周围有宽约 2 米、尚存深度 1 米左右的壕沟,是这个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是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

兴隆洼氏族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中主要是用于掘土的打制的有肩石锄。很多房址中都放置着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还有石铲、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和圆饼形石器等等。由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刮刀很有特色,是北方细石器工艺传统的产品。加工兽皮用的石刀和渔猎工具也比较多。骨器有锥、镖、针等,磨制都比较精良。在房址的居住面上,常常发现琢制的石磨盘和磨棒,有的房间里还出土了石杵。这些谷物加工工具,既可以加工农作物去壳脱粒,也可以用于加工采集的植物籽实。房址中发现较多的鹿角、狍骨和胡桃楸的果实硬壳,说明氏族营地附近广布森林,狩猎和采集经济仍占一定的比重。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黄河流域的诸新石器时代文化大体相当。

考古挖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三次发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间房址,均为圆角方形,房址中间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还有保存食物、火种的小龛、袋状炕。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几十平方米,最大的有一百四十余平方米。均无门道,据专家们考证,可能是在房子顶部开孔"以梯出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发现。

出土的遗物有大量的加砂陶器,石器多为打制的锄形器,磨制的石斧、磨盘等。发现的镶嵌细石器的骨刀、渔叉等也很具特色。在房内,还发现了多具鹿头、核桃楸果核等,表明了这一时期的先民,其生产方式除了农业外,并存着渔、猎业和采集野生果实等生产方式。这些发现,对于考察内蒙古东部的古代自然植被的变化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旗博物馆于1982年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兴隆洼文化类型。

这一考古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关注,日本考古专家也加入到这一遗址的发掘行列。该遗址自2001年5月开始发掘,清理出兴隆洼文化时期的房屋遗址1000余座,灰坑30座。是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考古界赞誉为"中华远古第一村"。

兴隆洼文化玉器皆为阳起石-透闪石软玉类,色泽多呈淡绿、黄绿、深绿、乳白或浅白色,器体偏小。主要器类有 、匕形器、弯条形器、管、斧、锛、凿等。玉玦的出土数量最多,是兴隆洼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对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围,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饰。一类呈圆环状,另一类呈矮柱状,体侧均有一道窄缺口。匕形器的出土数量仅次于玉 ,亦为兴隆洼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之一。器体均呈长条状,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钻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颈部、胸部或腹部,应是墓主人佩戴的项饰或衣服上的缀饰。弯条形器和玉管数量较少,均为佩戴在墓主人颈部的装饰品。斧、锛、凿等工具类玉器特征鲜明,其形制与石质同类器相仿,可形体明显偏小,多数磨制精良,没有使用痕迹,其具体功能尚待深入探讨,不排除作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除兴隆洼遗址外,经过大面积发掘的同类性质的遗存还有林西白音长汗、阜新查海遗址。这三处遗址分别代表了兴隆洼文化的兴隆洼、查海和白音长汗三个类型。

文化演变

兴隆洼聚落形态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期聚落居住区外绕以椭圆形围沟,房址均沿西北-东西方向成排分布,室内面积较大;二期聚落承袭一起聚落布局,房间面积略小;三期聚落房址排列不整齐,密度大,室内面积明显变小。可以看出兴隆洼聚落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兴隆洼居室墓葬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通过兴隆洼居室墓葬的数量及其位置看,它应与当时人类的祭祀活动有关。从出土的一墓葬中发现:墓主与雌雄两头猪同穴并列埋葬,可以看出,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内,生者为了获得某种超自然力量或祈求保佑,便将死者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而人猪并穴埋葬表明,当时的祭祖活动与祭祀猎物的活动已经结合在一起,而且兴隆洼先民们对猪灵的祭祀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在兴隆洼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陪葬品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鹿、猪等动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确定狩猎经济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兴隆洼文化中发现的玉器达数十件之多,从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兴隆洼的先民们已注意到了选材,色泽多为淡绿、黄绿、乳白或浅白色,而且已经掌握了抛光、钻孔等技术。兴隆洼玉器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它标志着社会大分工的形成,使我国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追述到了8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为红山文化玉器群找到了直接源头。

陶瓷石器

兴隆洼房址中出土的陶器均为夹砂陶,多数陶器质地疏松、胎厚重,烧制火候不高,且外表多呈灰褐色和黄褐色,内壁多呈黑灰色。陶器外表纹饰以压印为主,主体纹饰主要有横人字纹、之子纹、席状纹、网格纹等。所有陶器均为手制。

兴隆洼遗存中的石器主要以打制锄形器为主。斧形器也很典型。在兴隆洼较早的遗址中出土了胡桃楸果核,它是组成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的一种乔木,应属温带林,反映出当时气候温暖湿润,这与气候干燥的草原沙漠环境是截然不同的。

旱作农业

考古证实敖汉是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产地。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浮选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国内外三家不同的碳14实验室年代测定,证实兴隆沟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有的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琼斯领衔的课题组研究发现,欧洲的小米应该是从东南亚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传播过去的,考虑到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李宜垠曾在敖汉王祥沟遗址沉积物中提取了植物花粉,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将之与荞麦花粉进行比对,显示两者结构基本一致。国内外均有专家认为二者系同一种花粉。但在考古沉积物中发现的荞麦籽粒距今约2500年,那么5400年前这一地区的先民是否已种植荞麦,还需进一步佐证。

在刘国祥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同仁的推动下,2012年8月,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5月,"敖汉小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出土文物

内蒙古地区

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因称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遗址1983~1994经过7次考古发掘,出土有世界上最早的2件白玉玦,距今8200年,玉质为闪石玉,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敖汉旗兴隆沟遗址(位于宝国吐乡兴隆沟村),在4号居室墓出土2件玦,在7号居室墓出土1对玦,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1976年,在敖汉旗大甸子乡旺兴沟出土一件匕形玉佩饰,长6.5厘米、下端宽1.2厘米,玉质为闪石玉的黄白料,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1986年,在敖汉旗王家营子乡水泉出土一件玦,直径3.6厘米、肉宽2.6厘米。2001年,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采集一件锛,残长3.3、上宽2.4、刃宽2.8厘米3,玉质为闪石玉的暗绿色料,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

辽宁省地区

兴隆洼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辽宁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距今8200年左右。1986~1995年经过7次发掘,查海文化遗址总计出土了50多件玉器,玉质主要是闪石玉,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沈阳市新乐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前,出土雕刻器4件,尖状器14件,镞10件,泡形饰29件,耳珰形饰8件,珠20件。玉质除闪石玉外,有玉髓、玛瑙和大量煤精制品,闪石玉来自岫岩县,而玉髓、玛瑙应来自盛产玛瑙的辽西阜新地区,煤精应来自抚顺地区。此外,在辽宁省东沟后洼遗址下层出土凿9件和大量滑石饰品,在长海小珠山下层出土斧1件,在庄河北吴屯遗址出土凿3件等,其玉质主要为闪石玉,玉料来源于岫岩县,滑石也应来自产滑石的岫岩县,但尚不知其具体来源方式。

吉林省地区

兴隆洼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吉林省镇赉县聚宝山遗址,距今7500年左右,出土珠8件,斧5件,环2件,璧、锛和匕形器各1件。通榆县敖宝山遗址,出土珠1件。通榆县张俭坨子遗址,出土饰1件。通榆县北岗子遗址,出土珠2件5。玉质尚无鉴定资料,玉料来源无法判断。

黑龙江省

兴隆洼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黑龙江密山县新开流文化遗址,距今7500年前,出土玉器待查。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属兴隆洼文化中晚期,早于新开流文化,出土长条状匕形器、环状玦、斧、纺轮、环、珠、管、弯条形饰、双联璧等81件,玉质无鉴定资料,玉料来源无法判断。

五、谈谈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国汉字美,书法美,诗词美,对子美,山水画美,中国画的自然含蓄,又岂是喜欢画人体的西方画师们能够理解的?记得外国人问周总理为什么中国人走路喜欢低头?总理说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另外中国人喜欢深思熟虑后再说,肤浅的西方人同样不明白,反倒以为是我们反映慢。还有中华灿烂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任何民族都望尘莫及。看看世界上哪个民族有忠肝义胆且又智慧过人的如晏子,蔺相如……哪个国家又有舍生取义的忠臣如谭嗣同文天祥岳飞以及我们的靠雪就炒面打退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的志愿军战士……

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哪些体现?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大的体现就是,无论什么时间的什么成就,都总能被证明我们无所不能的祖先已经在多少年前就已经提出过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