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家知道哪些关于广西壮族图腾的小故事吗?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1997年末总人口458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们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歌节"。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每年在中国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都可以看到各种瑶舞的表演。苗族的节--苗族以节日多、场面大而出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有苗年节、芦笙节、拉鼓节、芒歌节、新禾节、斗马节等众多节日,纪念丰收、祭祀等。节日中可以听到动听的芦笙曲和看到优美的芦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挂彩带、挂彩蛋、打酒印等众多苗族好客习俗的款待。侗族的楼和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是我国闻名的木建筑,是侗族的象征。桥身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是榫头结合,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不止。侗族的楼,包括吊脚楼、鼓楼、凉亭、寨门、水井亭等几种木结构建筑,都是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展,更是轰动了全中国,人们一致称赞侗族的建筑艺术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二、网络上许多人不遵守《壮文方案》,偏要以音节来书写壮文(如Saw Cuengh),是受越南文影响吗?
連漢語的詞彙劃分都搞不定,壯話這種基本詞彙單音節詞居多借詞又多是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的語言更加難分,所以按照說話習慣,很自然地就是一字一字地打出來唄
翻一下古壯字字典,就會發現古壯字多是單音節詞的,也就說明了壯族人民習慣了這樣劃分詞匯
再者,受越南文影響的話也太牽強了吧?不是所有壯族都會壯文的,更何況是越南文
三、壮族人口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产生本民族统一的文字?
-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壮语受汉语的影响程度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广西电视台有壮语《广西新闻》,外省汉族人听了说:“你们的壮语我都听懂一大半了!”为什么?因为在官方新闻中,专用名称出现频率高。比如“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全国文明单位”、“东盟高峰论坛”等等,这些名词在壮语中不用翻译,全都是“借汉”,也就是直接说汉语。因此汉族人听壮语,往往会听懂很多词汇,但是又不能完全听懂,因为其中还有壮语词汇。这种“借汉”的语言现象在壮族地区通俗来说叫做“夹汉”。
- 以前,壮族人“借汉”取决于周边汉语方言。桂东南的壮族,是在壮语里夹带粤语。桂西北的壮族,在壮语里夹带西南官话。而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基本上就是借普通话了。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汉语所占的成分越来越多。有时在一些句子中,甚至汉语词汇的比例大于壮语,让人感觉不是“夹汉”,而是“夹壮”了。不过,即使汉语的成分很大,壮语的一些关键词汇、语序、语调还是保留了下来,一个人是在说汉语还是壮语,壮族人还是很容易分辨的。
- 壮语不仅仅是大规模地借汉,其实汉语本身在壮族地区也是一种通用语言。由于壮族方言分支很多,口音各有差异,不同地方的壮族人走到一起,往往是无法用壮语交流的。这时他们就会使用汉语沟通。这种现象在广西壮族人看来,完全不是什么难堪的、难以启齿的事情,而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在广西壮族地区,就算是早去几百年,完全不懂汉语的男人也很少。当时因为女性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不如男性多,还有很多壮族女性完全不懂汉语。如今,通讯和媒体发达,社会交往频繁,人员大量流动,在广西壮族地区,不论男女完全不懂汉语的壮族人可谓凤毛麟角了。就说前面提到的广西电视台的壮语《广西新闻》,由于使用的是武鸣县的壮语,于是除了武鸣及邻近的一些县份,其他地方的壮族人就很难听懂甚至是完全听不懂,于是大部分壮族人其实一直都在看汉语的《广西新闻》。
- 而汉字的在壮族地区的地位更特殊。历来在壮族地区都是通用文字。虽然壮族有过方块字的古壮文,那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借用汉字的形、音、义结构创造的方块字,可以说只是汉字的一种补充。类似的情况现在依然在粤语文字中存在,表示粤语特殊发音的汉字,比如:乜、冇、佢、叻、甴曱等等。然而古壮文并不普及,只用于一些特殊的场合,如记录山歌、咒语等,是一种相当“专业的”文字。在普通的壮族人的生活中,通用的就是汉字。如写春联、写墓碑,写家谱等等,都使用汉字。在壮族人与壮族人之间,签订合约、书写诉状、出示公告、来往信函等,也是通用汉字的。壮族人把这个现象叫做“讲壮写汉”。由于受汉字的影响太深,对于用拉丁字母创造出来的新壮文,壮族人反而觉得那玩意是一种外国文字。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