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什么?我想到三个喻体:彩带、纽带和脐带。
传统就像一条彩带,将现代生活装饰得熠熠生辉。
去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元月3日,载有玉兔二号月球车的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探访月球背面。中国为什么能?因为发射了鹊桥号中继卫星。我们注意到这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命名都与传统文化有关,凸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无独有偶,中国发射的全球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也以墨子号命名,中国新一代支线飞机也命名为翔凤,深海探测器则命名为蛟龙号,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则命名为鲲龙号……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这都表明现代高科技正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而传统文化则赋予高科技产品以灵动的名字和深厚的文化蕴含,换言之,传统文化借重高科技产品重新复活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也许只是形式,或曰精致包装,而现代科技才是内容;但如果缺少这种得体的形式,现代科技会暗淡许多。
传统就像彩带,传统装饰现代。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对现代的规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确立的制度,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相互制约,共同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今天的政治架构和古代应有相似之处。经筵是汉唐以来为讲说经史而设立的御前讲席,到宋朝形成定制。经筵制度是为皇帝讲课的一套制度,今天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显然是对此种制度的继承。同样,今天的高考、国考脱胎于科举制度,今天的粮食收储体制肇始于古代的平准制度。其它如寝食作息安排也和古代一脉相承,如辰时吃早餐,子时要入眠等。甚至今天的高速公路都可以找到秦朝驰道的影子。
传统影响并规制现代,就像挽结现代生活的纽带。
第三,则是传统对现代的解释。现代人的思想打下了深刻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至今也没有走出先秦诸子的思想场域。我们现在使用的多数语汇仍是古人创造的,我们的大部分思想资源也是古人提供的。在《中国为什么能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国、强国?》一文中,我有这样的表述:
中国能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国、强国,首先要感谢中国五千年相沿不曾中断的传统文明。正是秦始皇开创的集权体制保障了帝国的完整统一,形成了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大一统的理念;正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保障了道统的传承不绝,促进了汉民族思想的统一;正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修齐治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保障了国魂的恒在;正是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祖宗崇拜才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盛;正是儒家的进取思想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才有了全国人民不断迸发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正是法家思想的深入人心,才保障了依法治国成为全民共识,社会安定才有保障;正是儒道释互补,才保障了文化的多元,使国民心理趋向稳定;正是中庸智慧和兵家智慧的娴熟运用,才能在国际交往中纵横捭阖,并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兼收并蓄的包容智慧使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移植了近现代科学,推动中国不断发展;正是大同理想和仁义精神,使中国文化打上了明亮的底色,代表了和平发展和正义的方向,在国际社会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号召力……
传统衍生了现代,堪称滋养现代文明的脐带。
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传统的纽带十分强悍、坚韧。即便伟大如鲁迅,当他试图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时,也遭到可耻的失败,受到无情的嘲弄。这就是中华文明磅礴的生命力。
传统的伟力,不可低估,让人敬畏,令人侧目。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