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区别?
1、题目不清,如果你问的是世界的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区别?那就扯远了!
用此,按照你默认的意思,应该是在问:
(我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区别?
2、关键词组1:传统的-非传统的(即新兴的、舶来的、流传至今但却不在国人普遍共识中不属于国人根脉的文化)
关键词组2:(我国)中国的-中华的(中国+华夏)
因此,在1、基础上,题目应该是在问:
(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与(中国的+华夏的)(传统的+非传统的)文化的区别?
第一个区别——中华文化涵盖的范畴一定比传统文化更广!多出来的三部分可简单粗暴地归纳为:
(1)中国的非传统的文化
(2)华夏的非传统的文化
(3)华夏的传统的文化
3、文化具有多样性、融合性、传播性、继承性、创新性、变化性,它表现形式为文化遗产(没有遗传下来的文化自然泯灭掉了)。
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两个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习俗、手工艺、艺术表演等)与物质文化遗产载体(文物、史籍、古迹等),而一切文化遗产最大的皈依还是在各个民族(族群,或部族)
综上,如果再考虑时间因素,在刻意区分“古”与“今”这两个文明时段的假设前提下,则“中国”特指现在时;“中华”特指过去时+现在时。
第二个区别——中华文化涉及的族群类和时间广度比传统文化更大。
就是说,当“中国文化”特指这一刻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港澳+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拥有的56个民族及若干族群、部族(如台湾的卑南、阿美等部族,大陆笼统把她们统称为高山族,还有大陆暂未划入少数族类的摩梭人等,有待商榷,我持保留意见。此处不含入中国籍的外籍人士)范围时,肯定比
“中华文化”特指的过去和现代,在神州大地生活繁衍过的华夏儿女及海外地区传承繁衍的华人同胞对应的民族,多了去了,比56个+还要多,回鹘人、突厥人、契丹人、土蕃人、西域36国、色目人……因为有着民族融合、族群灭亡、同化和迁徙变迁等等,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姑且认为100+个民族不为过吧…(不严谨)
最后,把区别二中最后说得这部分,代入区别一,那就捋一捋题目涉及到的三个关键词应对的三个时间关系:
夏期(商周朝以前)——除夏外的中华(商周至清,咱就叫“狭义中华期”吧)——中国(民国至今)
则得出
第三个区别——“中华文化”共涵盖了六个小篇章,即夏期传统至今的(所剩无几的遗存及文物),夏期非传统(肯定已)灭失的,狭义中华期传统的,狭义中华期非传统的(部分灭失部分流传影响至今的),中国期已经、正在和将要成为传统的,中国期之非传统的共六块。而题目中的“传统文化”只是“狭义中国期传统的”那部分。
所以,个人觉得:
题目中,“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两者在
时空类数量级上的区别为:
前者=后者的1/6
(主要从字词语意的感性角度分析,有牵强胡扯成分,乏了,其他角度就请各位大神吧)
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就是自然文化,由自然文化延绵5000多年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具有中庸的思维,就是不偏不倚,中华民族还具有化的能量,就是如何平衡一切事物的发生,以及具有融合的能量,中民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去殖民任何一个国家。
三、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差别?
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华文化是什么?呵呵,思想意识形态的领域的东西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很多文化领域的名词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有这非常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有约定俗成的,有官方意识形态灌输的,有理论学者争议的。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华和中国就要去追溯历史,还要不断思考。
四、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什么区别?
传统文化是一种时间积累概念
民族文化是地域,民族积累概念
你的家族提倡节俭,类似于传统文化。
你的家族擅长蒙古摔跤,类似于民族文化
也就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关联,大部分地区不具有。
传统文化和某个特殊语言文字紧密相关
儒家是汉族传统文化,伊斯兰是回族传统文化。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他们即是民族文化也是传统文化
五、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
文化是个中性词,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道德根基和重要精神支柱及精神动力。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的总和。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品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同样,承载中华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节日,已经成为不仅中华民族,而且影响到海外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已经被被淘汰或者应该继续加以摒弃。比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三从四德”的男尊女卑观念,算命、测字、星相、看风水等等。
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一样吗?
泻药,简单的回答是这样。
在回答“我是谁?”的时候,用“民族文化”概念。
在回答“我从哪里来?”的时候,用“传统文化”概念。
七、什么叫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蓄积着前人的智慧、品格修养,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理念、气度和神韵。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到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再到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中国音乐、绘画、瓷器、戏曲;从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都因其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追求和谐、向往大同,是中华民族的长年追求。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关切。永远的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彰显“天下一家”和“兼济天下”的格局与气度,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感格局和道德气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先辈们一直崇尚着“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我们有信心在继承与创新中,在“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中大步走向未来。
从我们说话的方式、使用的文字,到我们的行为处事、待人接物、思维逻辑,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越来越多的人穿汉服,走进博物馆和历史古迹,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让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潮玩法”。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借鉴和吸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让使古物不再尘封、历史不再褪色。接续历史、传承文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人生智慧、美好品格,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更多年轻人生命的指路明灯,滋养他们的心灵。
八、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这种说法是为了“民族团结”,学人们可以拿到这种项目的大批课题经费。故显得声浪很大,还是政治正确。
要立论有说服力,请他们来驳斥我说的这些:
中华文明早就独立东方了和周边民族部落明显有文明落差,根本不可能存在多元融合的可行性。是同化而不是降级集大成之融合。
“经史子集十三经”,清代的“四库全书”、美国评出的20项中国文化符号,科技、文化、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很难见到少数民族的发明、创造、贡献。几千年只有中华文明去影响周边去同化壮大,何谈中华文明是56民族的文化融合而来?
西瓜和芝麻能相比并论吗?当代学者胡说八道,葛剑雄论证少数民族的贡献, 把胡床、胡桃、胡饼、胡麻、胡瓜之类的生活资料以及胡人歌舞当作文明主体,将胡床、葡萄之类的吹嘘声称改变了中华文明文化,影响巨大,民族文化融合,将中华文化城搞成什么56民族的民族城。
植物的引进,能说明文明的平等地位吗?玉米、辣椒来自南美、番薯来自东南亚、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大量掠夺胡椒、香料,还有烟叶、咖啡等等,人类何时又把美洲、和东南亚土著对文明的贡献当一回事情。拿这些与中华文明历代文化和思想、科技并列实在属于荒谬可笑。
又比如许纪霖特别喜欢拿什么胡床、板凳来说事,说的汉族人没有少数民族发明的这两样,就永远不会坐上椅子。
想一想,先秦时期连铜车马、阿房宫都能制造的文明。连板凳不会造还要胡人传来。许纪霖、葛剑雄们常常拿这两样说事的,还流传甚广,津津乐道,影响一片弱智。
如果说在古代和中华文明旗鼓相当的,当然是印度的佛教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和中华文明可以说是两者互补,传到中国后被吸收融合、发展而成一体。而伊斯兰文明则很难说有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近代以后西方文明的到来,则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大更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在融合之中。要说多元融合,中华文明一直在做,因为我们是世俗文明,即能促进我们发展有利的都会吸收引进和融合。
“多元一体”不是对中华文明的正确解读,封闭保守也不是我们传统社会的特征,而是满清统治者狭隘阴暗的部族统治的必须。这些年来,整个学界都搞错了。
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
当年硬着头皮,尝试白话《文心雕龙》,冠其名“释说”。但是,正是这种逐字逐句的努力释说之中,令我开始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
虽说想尽可能简单揭示该问题,但还是从汉字“文化”讲起,或许能够随之豁然开朗了吧。
汉字“文”,即是指像动物身上的花纹,有人说特指色彩的分割线,可能由此引申,早期“文”也指像爬虫在地上的印迹,或动物的脚印。所以,“文”在古代重要性,就在于通过他们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猎获的东西。
那么,何谓化呢?有的说“化”原意或通假“货”,即通过类似物物交换一样的交流,可以改善生活的东西或过程。所以,“化”就是一种能够改变生活状态的东西。
总之,在人类生活历史上,凡能留下来,或传承下去,并可以改变后代人们生活的东西,就是文化。由此,所谓传统文化,也就是一些特定地区、特定种群或有特别色彩的文化而已。那么话说到这里,再说传统文化的种类和内容,与其去问其可能包括那些方面和内容,毋宁去了解其由古至今可以留存下来的方法方式,例如文化艺术、文化风俗、文化思想等。其实,谈传统文化,起码在今天地球上,无论在哪儿,都还是离不开经典文籍的记载。因此,话到这里,凡作为中国人,那个一般应该张口即来的“四书五经”,即可以说是包治百病的毒草药草,也毋庸置疑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瑰宝。
十、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地位或者重要性分别是什么?高中文化类答相关问题总是弄不清楚?
上下传承者传统文化,,,,一地一风俗,由原始社会延续而来,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以大汉民族为主体的是中华文化,,,其正义的积极的维护性的精神号称民族精神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