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学经典的好处?
第一、锻炼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随着教育部对中小学生课本的改革 ,诗词和文言文比例大幅度的增加,人们渐渐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
长期学习诗词曲赋和优秀古典散文的孩子在诗词储备量、文言文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上都远超普通学生,语文成绩也更为优秀。
第二、夯实文学基础,增加美学素养
国学所包含的诗词歌赋和各种经典凝结了各个朝代文人们的智慧和心血。
大量的诵读经典和诗词不仅能培养坚实的文学功底,更能擦亮孩子发现美的眼睛,欣赏高级美,为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和美学修养的人奠定基础。
愿你看到落日下的美景,想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妈呀,太美了”。
愿你看到长城,想到的不是“长城真他妈长啊”,而是“雄关万里、固若金汤”这些词。
第三、知理明善,明辨是非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囊括了古代先哲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典范,培养良好习性,懂得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孝亲尊师之道,知善恶、辨美丑。
第四、感恩图报、孝顺父母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组成,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就是从“孝”文化入手,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
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养成在家自觉孝顺父母,真诚关怀子女,在外努力工作,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也是整个社会目前已经出现并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问题。
第五、素质的重要性,自我的成长
传统文化讲的是成就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的是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细小的事情做起,着手于把自己的事业做的最好最佳。
同时,在社会上要忠于朋友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回家后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些道理应该是事关重大。
第六、父母的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每个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期望,成为同辈孩子中的佼佼者,优先一步于同龄孩子,那将步步优先。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成长轨迹显得尤为重要,而学习国学则能更加让孩子懂得人生的前人的智慧结晶,也能明白一些人生的道德,以后的成长也能少走一些弯路。
第七、国家的伟大,父母的伟大
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是现今文化流传最久远的文化,这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国家的伟大,发自内心的自豪。
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
生而为人子,养儿长大成人,二十余载的辛苦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的,父母的爱总是默默无言的,父母是平凡的,但父母却又是伟大的。仁义礼智信将教会我们平凡又伟大。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一个人的能量却是无限的。
现今社会,早已不是单单重视文化程度和能力的社会了,道德更受大家重视,我们成人更需做好榜样。
让孩子学点东西,总希望有很实际的用处,巴不得第二天就能看到效果。其实孩子就像是一朵花,在他刚刚冒出嫩芽的时候,给他浇灌最好的养料,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汲取营养,慢慢成长,等到他开花的时候,一定是芳香怡人的。
学习国学是一个慢慢耕耘的过程,功夫到了,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诵读国学经典有什么好处
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传承我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名族精神,特别是那些经典的篇目能够让孩子的智慧得以提升。
第二,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开发,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扩展资料: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在《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中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等。
三、国学经典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国学一词相信很多的人都很了解吧,其实国学经典也是有一些特点的。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国学经典主要的文化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国学经典的文化特点
1、概念的内涵
国家之文学,才是国学之根本。
2、延伸性
包括了持续性和同化性。比如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诊断、医学作品几乎都有中医阴阳理论的表现和应用,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有互相同化的特征。
3、发展性
包括了该文化或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如儒家自孔子之后,不断出现了朱熹、王阳明等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在宋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重视,使其影响力及发展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4、现代性
包括了该文学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当代的价值。
5、国家性
包括了国家的文化与艺术特征,能够明显区别于他国的文化,具备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而印度的佛学与中国的道德经,有相似点也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埃及的太阳文化与中国的阴阳文化既有相似点也有明显差异。这些都是各国文学的国家特征,民族特征。
国学经典的主要内涵
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
国学宗旨
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国学教育
在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21世纪的今天,国学教育除了传统的吟诵践习之外,以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国学机构,采用了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充了国学的内容,丰富了国学的表现形式,使国学教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国学是专供上层贵族子弟入学的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王室和诸侯各国所办的小学,其名称和规模大小,都差不多;而所办的大学,不但名称各不相同,而且规模大小也相差很多。首先,在名称上,王室京畿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由王室直接管理,叫做辟雍;诸侯国都的大学,是诸侯之学,由国君直接管理,称为泮宫(或G宫)。其次,在建筑规模上,辟雍修建在形似圆璧的土台上,四周有水,如同在一个小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修建在形似半壁的土台上,东、西、南三面有水,如同在一处半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的规模只有辟雍的一半。吕思勉曾说:这是表明辟雍乃天子独家拥有的学校,诸侯得杀其制,以其半以示诎于天子①。国学招收的学生,自元士以上的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学。《礼记・王制》说:凡入学以齿。郑玄注释:皆以长幼受学,不用尊卑。粗粗一看,好像西周的国学,凡是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能入学,毋需再分尊卑等级。其实,这条入学以齿中的齿字,却很有讲究。恰恰是在这一齿字上,严格区分出尊卑贵贱,维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西周王室的宗族,有大宗和小宗之分,此外还有迁宗(分支)的规定。在臣属之间,又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层层严格的等级关系。这些人的子弟虽然都有资格进入国学,但是子随父贵,在入学的年龄上,也得按照等级差别,有早有晚。最低的元士一级,其嫡子和余子(妾所生之子)上小学的年龄,也要相差两岁。这是奴隶制教育的特殊现象,也正是齿字的实际含义。贵族子弟入学年龄,分为三种情况:王太子,8 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15岁升入大学。公、卿的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13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20岁升入大学。嫡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即余子,也称众子,15岁始进小学,7年读完小学,23 岁升入大学①。
当代价值
谈到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的主要著作
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经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周易》 《尚书》 《周礼》 《礼记》 《乐经》
《孝经》 《道德经》 《诗经》 《尔雅》 《论语》
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
史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越绝书》 《吴越春秋》 《晋书》
《清稗类钞》 《尚书》 《山海经》 《水经注》 《唐六典》
《通典》 《史通》 《文史通义》 《战国策》 《永乐大典》
子部
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
子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老子》 《墨子》 《列子》 《庄子》 《孙子》
《荀子》 《韩非子》 《管子》 《尹文子》 《慎子》
《淮南子》 《抱朴子》 《孟子》 《公孙龙子》 《艺文类聚》
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
集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楚辞》 《全唐诗》 《全宋词》 《乐府诗集》 《文选》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猜你喜欢:
1. 国学经典中的句子具有哲理的
2. 漫谈国学礼仪文化
3.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
4. 必看的中国古典文化排行榜
5. 国学经典讲座观后感优秀范文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