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语言的文学活动有哪些(文学社适合举办什么活动???)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8 20:44   点击:194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参加什么比赛活动或者考什么证塑造更广泛的自己?

以下建议主要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未来职业之中小学教师

一、参加活动比赛建议

1、多参加国家级、省级、院级的教学与课件制作技能比赛(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跟牛人大佬学习,打造高质量榜样。

2、参加演讲、辩论、主持活动和比赛,锻炼胆量,增强自信心。

3、多参加学院举办的文学研讨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学识渊博的学长学姐做朋友。

4、参加学校举办的讲座活动,增长见识,丰富课外文学知识,还可以向主讲大佬学习学习

5、参加学校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拓宽自己的擅长领域,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做朋友,获奖后还可以写在自己的简历上

6、参加义务支教等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从品格上塑造自己,绽放自己

7、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实践出真知。

8、没事还可以去做做家教,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9、重视学业成绩,争取保妍 也是在塑造更广泛的自己哟。

二、考证一览

1、教师资格证,无论毕业后的你是否会从事教师职业,这个证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视。

2、英语四六级证书,四级必须过吧,六级能过的话就更好了呀,简历上写着也会更添彩的。

3、大学计算机二级证书,只要你熟悉办公软件,会实际操作,那么在以后的就业中就会占相当大的优势,毕竟现在互联网这个发达,很多问题都需要在电脑上处理。

4、普通话二级甲等及以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子普通话要求都比较高

5、最重要的当然是学历学位证书啦,这起码是以后你选择工作的一个门槛,它虽不是决定因素,但重要。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期间可以参加哪些文学类的竞赛?

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参加的比赛是较少,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

面向大学生报名能够参加的比赛有很多,重点在于你自己是否关注以及愿意参与。

一般含金量较高的比赛都分为校赛,省赛,国赛三个阶段。

【参与途径】

学校官网、学校教务处官网、学校校团委官网、学院官网。

【参与建议】

1.建议参加有含金量的比赛,特别是需要学校承认的比赛。

2.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兼顾参加比赛,如果说先后顺序的话,那么第一是学好专业课,第二才是参加比赛。

3.无论参加什么类型的比赛,都要全力以赴,这样无论获奖与否,自己都有收获。

【比赛分类】(比赛类型有更新,会不定期补充)

1.如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类型的创新创业类比赛。

特别可以留意参加一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如学科属性较强的,比如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

虽然文科类专业不一定能够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比赛,但是还是有机会参加英语类的竞赛以及注重创意的比赛。

参加英语类竞赛,可以增强自己的英语专业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能够有利于自己口语能力的提升。

参加创意类竞赛,主要是发散自己的思维,注重活学活用。

3.学院或者学校举报的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学校主板的比赛,主要给予学生参与和尝试的机会。也是自己可以参加,提高综测。

4.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等比赛,也是比较适合文科类专业参加。

这一类型的比赛,一般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时代背景,选取视角独特、创新性强、能提供政策依据的主题,结合调研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专业研究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以上是针对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参与的比赛,关注不迷路,获得更多资料!

三、文学社可以举办什么好玩又和文学有关的活动吗?

我没搞过文学社,以我高中大学看过文学社搞过的为例

1.元宵灯谜大会

2.三行诗大赛

3.古典文化展示大会(汉服走秀等等)

4.民国文化知识竞赛(看电影猜作品等等)

总之,不一定是“文学”,可以是“文化”

四、文学社适合举办什么活动???

1辩论赛

2诗词大会

3征文、现场作文大赛(最参见的活动)

4读书交流会

5读书笔记分享会

6共读计划

7好书推荐会

等等一些活动,这是我这边社团开展过的一些

五、文学社能有什么有趣的活动?

谢邀。利益相关:曾任文学社社长。

这类活动其实很多了。新年茶话会、文学联欢会类,春游采风类,校园采访类,影评歌评类,二手书市类,都是一时之选;不介意的话,语C活动也可以拉人气。

六、在你的学校或者你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开展过哪些有趣的语文活动?效果如何?

我在14年模仿《一虎一席谈》的模式设计了一次作文课的课堂活动,对象是高一的新疆内高生。

讨论的话题来自当时一个知乎热门话题:

为什么美国高中女篮主帅会因球队吊打对手而被自己球队的学校禁赛? - 文化 - 知乎

课堂活动很简单:请就“某篮球队主帅因吊打对手被禁赛”这一事件展开辩论。

看似从头至尾只是一场简单的课堂辩论赛,但我玩儿了两个花样。

其一是以教室中线为界,我左手边代表正方(支持禁赛,右手边代表反方(反对禁赛。所有学生在课堂任意时间都可以“用脚投票”,直接搬凳子坐到你支持的一边。两个阵营中的任何一名同学都可以参与辩论,通过辩论来拉拢更多支持者,扩大阵营。最后以人数记分,分数多的一方获胜。但当某一方在辩论中出现十秒以上的“断档”,则要扣除一分。

其二是我将新闻中的某些关键信息隐藏,然后逐步放出。两方必须根据新的信息调整辩论方向和策略,以留住或拉拢更多的人。

我给出的初始信息是:“美国A篮球队在正式比赛中以161:2吊打了对手B篮球队。事后A队教练被禁赛两场,理由是吊打对手,出手太狠。”

学生先自己思考自己的立场,一分钟后我宣布开始用脚投票,学生们拿起自己的凳子去到各自的阵营。然后两个阵营展开自由辩论,各自陈述理由,拉拢对方的人员。时间是五分钟。

然后我公布第二条信息:“A队在之前4场比赛中都至少赢得对手70分,而B队则刚刚在上场比赛中输给对手91分。A队教练被禁赛的那场比赛,A队任然以80:19取得了胜利。”

学生们同样先自己思考立场,一分钟后自由辩论重开。在辩论过程中,所有人都可以随时改换阵营。时间是十分钟。

然后我公布第三条信息:“双方教练赛前沟通过,A队教练明确表示会打全场紧逼,目的是为了下一场比赛练兵,并且获得了B队教练的同意。而且A队教练在下半场已经撤下主力。”

学生活动同上。

第四条信息:“A队教练并不是被赛事组织方禁赛,而是被自己的高中禁赛。”

这是最关键的一条信息,直接使整个话题的性质和讨论方向发生了改变。当时的辩论也进入了高潮。两个阵营的成员绞尽脑汁想词儿,想不出词儿也要硬编以免被扣分。在激烈辩论期间,两个阵营的人员也不断发生流动。

总的来说,那堂课的课堂氛围很火爆。两方核心成员的思维和表达获得了极大的锻炼。很多没有参与辩论的同学则在下面给辩手支招。而个别从头至尾一声不响的同学也在认真听辩论,以变换阵营的方式参与活动。作为教师的我则是最忙的一个,我要提炼每一个辩手每一次发言的核心信息,并用最精炼的词句写到黑板上,供所有人参考;还要在某一方“断档”扣分之后提示思维方向或者提示对方的漏洞。一堂课下来写了满满一黑板,背上出了一身汗。学生将所有信息全部抄写下来后回去各自组织作文。

课堂活动在当下的评价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公开课、比赛课中,课堂活动设计得是否新颖、精巧,学生参与度是否高,通过这些活动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将直接决定这节课的成败。

可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很丰富、很有趣的课堂活动,未必会带来很高的课堂效率

为什么老教师的课很少有花哨的课堂活动?为什么大学几乎没有任何课堂活动?因为等你上课上多了之后就会发觉,最有效率的教法可能恰是讲授式、“一言堂

课堂活动的本质其实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领悟到某些知识和技能。这种思路符合当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来说肯定是对的。但一个知识点如果老师自己讲解可能只需要5分钟,如果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悟出来可能就要10分钟,个别悟性差的可能一节课都悟不出来。课堂效率真的不高。

更关键的是,一个班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经常和老师互动的学生总是固定的那么几个。其他人大多被动地看戏,更有不少人混在里面中摸鱼、走神。不可否认,再好的课堂活动、再善于调动的老师,也无法调动起全部学生,尤其是高中生。

以语文课为例,有的学生怎么都不喜欢语文课,有的学生个性内敛不喜欢抛头露面,有的学生思维慢或者不善表达,有的学生中二病发作……兴趣因素、个性因素、能力因素、情绪因素等等,再加上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都会影响课堂活动的开展。

所以课堂活动对那些原本就积极主动听课的学生有大好处,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通过活动自己领悟到的知识和技能将掌握地更扎实。但是对那些原本就兴趣一般,甚至摸鱼的学生来说,课堂活动只是将老师要讲的话通过很复杂的过程让个别好学生讲出来而已。

基于上述现实,我认为课堂活动设计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指望全员参与,也不需要指望每个人从中获益。如果能让好学生从活动中受益,让普通学生通过活动达成教学目标,让摸鱼的学生因为活动难以偷懒,就是成功的活动设计。

七、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有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蕴藉性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八、有没有文学系或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文学活动的空间和文学活动的历史这些内容是在哪本书里学的,求书名?

看起来像是文学理论的内容啊,要是全国比较通用的教材的话,童庆炳老师的《文学理论新编》里可能有相关论述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