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哪个大洲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 伊拉克 )国家境内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中东两河流域,又名两河平原。是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现今的伊拉克境内,那里是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巴比伦所在,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哪个国家
伊拉克位于亚洲的西部波斯湾北岸伊拉克的东部是伊朗西部和叙利亚沙达拉伯约恋乡里,南部是科威特伊拉克的主要城市有北部的摩苏尔南部的巴士拉临近波斯湾的法奥,这是伊拉克南部的主要城市伊拉克首都是巴格达,位于伊拉克的中部地区。
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图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两河流域。是位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平原,现今的伊拉克境内,那里是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巴比伦所在,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个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上帝以七天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
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种植小麦还是水稻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诞生了波斯文明。
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位置地图
天气,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几千年前,先民就开始企盼及时的雨雪和适当的晴天,直到如今仍未曾改变。以影响农业为最典型、最直接的例子,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气候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无论推动发展与进步,还是导致停滞和动荡,它始终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东方有大禹治水,西方有诺亚方舟,大洪水可能是许多文明的神话里都存在的共同记忆。亚里士多德认为,大洪水并非单纯的神话,而是周期性的大气现象,就像四季一样,极寒天气和大范围长时间持续降水也会周期性地发生。即使我们抛开过于久远的神话时代,仅观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能够发现气候对人类社会多方面的影响。
气候变迁:影响古文明兴亡的重要因子
虽然这里诞生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但如今,大概没有人会认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地区:这里气候干燥、土壤裸露,布满了沙丘,而且如同其他荒漠地区一样,降水稀少且温差较大。然而如果让时光回转到古巴比伦文明初建之时,两河流域的气候却并非如此。
地质学以及环境变迁研究者认为,两河流域曾存在着湿润而非干旱的气候。在冰河后期最暖的时段,地中海附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但由于西南季风的扩张和季风雨的滋润,在北纬34°到35°的伊拉克北部却存在着湿润的气候。地质学家通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氨基酸差位异构分析以及花粉分析等一系列手段,确认了两河流域湿润气候的存在。因此,美索不达米亚在历史上曾是“天堂”,彼时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非常好。在那个气候湿润的关键时期,古巴比伦成为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如果没有两河流域充沛的流量,古人如何获得足够的水源去灌溉农田?如果没有季风带来的降雨,在干旱荒芜的土地上是很难诞生灿烂文明的。
而古埃及的情况,人们可能更为熟悉。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古埃及为“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古埃及人民提供了可耕作的肥沃农田。然而尼罗河为什么会定期泛滥呢?气候因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尼罗河的重要支流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水源丰富。该河降水有强烈鲜明的季节性,河水流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涨水至9月初达到高峰。11月至12月水位下降,以后进入枯水期。由于青尼罗河的这个特性,使得尼罗河下游每年都会定期泛滥,进而催生了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古文明和古埃及都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衰落乃至灭亡的。很多研究表明,在这一时期,气候在大范围内变得干旱。处于两河流域入海口阿曼湾的沉积表明在这一时期有一个持续约300年的干旱时期,对金字塔附近棺木的树木年轮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古代文明无力抵御长期干旱的危害,因此,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它们的衰亡。
而处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古印度,有着得天独厚的湿润气候。过去,人们通常认为西方入侵毁灭了古印度文明,但事实上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古印度文明早已开始衰落。气象学家在在印度发现了距今4000-3500年前强烈的干旱证据。因此气候突变成为古印度文明衰亡原因的一个可能原因。
气候事件:改变历史进程的自然“推手”
2007年,美国科学院院刊刊发了香港大学章典等研究人员关于气候变迁与战争相互关系的一份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用数据论证了这样一个推论:战争发生频率和人口的变动,在百年尺度上与平均气温的变化周期相关。
这项研究认为,气候变冷将导致食物短缺,人类的生存环境压力增大。为了应对压力,最常见的形式是迁徙,或者说是流亡。由于成熟的农业社会在人口聚居地区会建立起政治疆界,这对于大规模的迁居起着限制作用,因而由气候变迁导致的食物短缺甚至饥荒引起大规模迁居发生时,其结果往往是发生战争。
在我国,气候变化导致的战争,最典型的莫过于农业社会与游牧社会的冲突。众所周知,在我国绵延不断的文明史中,位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始终与中原农耕社会构成一对矛盾。汉代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宋代的契丹、女真乃至蒙古,明代的满洲……游牧民族始终威胁着农耕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在湿润温暖的气候下,无论是游牧地区,还是农耕地区,都处于相对宽裕的环境下。而一旦气候变冷,趋于干旱。由于游牧民族所处地区往往是高海拔、高纬度的寒冷地区,环境恶劣,资源匮乏。这些边缘地区总是首当其冲地承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的游牧范围向低纬度、低海拔的温暖地区转移。从而对农耕社会形成侵扰。
根据竺可桢所划分的我国历史上的四个温暖时期和四个寒冷时期,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对应关系。除第一个寒冷期外,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第二个寒冷期,即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相对动荡;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对应两宋时代,当时,两宋先后与辽、西夏、金、元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公元1300年至1900年的第四个寒冷期,来自北方的清朝直接消灭了明朝并取而代之。与之相对,在气候温暖的时期,和平和繁荣更为常见: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均发生在温暖时期。
而那些时间尺度上更小的气候事件,则更加数不胜数,它们中很多都曾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历史进程。台风阻止了蒙古对日本的入侵,大西洋风暴摧毁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拿破仑、希特勒的战争因俄罗斯的寒冷气候而失败。不过,这并不是人们所应注意的重点。我们应当认识到,气候在人类历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今后仍将继续下去。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又如何应对,是目前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六、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部是亚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化文明 文物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被两河流域的许多国家所用。苏美尔人的神话传说中有关的大洪水的故事,后来被犹太人改编后编入《旧约全书》,就是诺亚方舟的故事。 两河文明的历法很有特色。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制定了太阴历,每个月29或30天,12个月为1年(6个月为29天,6个月为30天),每年354天,通过置闰月的办法调整。开始依靠经验置闰,后来先后有8年3闰和27年10闰的规定。在天文学方面,已经能够区别恒星和五大行星,还观察到黄道。在亚述时期,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数学上,两河文明使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圆周为360度,1天为12时,每时30分。古巴比伦人还掌握了四则运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则。还会解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得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并且求出圆周率为3。
七、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位置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 伊拉克 )国家境内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中东两河流域,又名两河平原。是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现今的伊拉克境内,那里是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巴比伦所在,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