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悟空法天相地多厉害?
孙悟空法天相地能身高万丈,毁天灭地。
孙悟空的法天相地不单单是身躯变大而已,随着身体变强的还有实力,在使用“法天象地”之后,孙悟空增强了成千上万倍;身高万丈,毁灭一个山岳就跟和水一样简单。
想要学会这门神通的条件极为苛刻,必须是“肉身成圣”的仙人才可以,因为“法天象地”是自身的肉身变大,至身高万丈以上,这就不是简单的法力高就可以了,关键是对肉身修为的 要求极高。
可以变化为身高万丈,一丈有三米,就是三万米高。
二、《西游记》孙悟空的本领有哪些?
《西游记》孙悟空的本领:
1、七十二变
《西游记》中孙悟空虽然从须菩提祖师处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术,但是只有躲过“三灾”,才能永生!“三灾”为――天雷劈、阴火烧、P风吹,在悟空的苦苦哀求下,须菩提老祖终传之躲避法术。
书中菩提祖师向他介绍说,法术分按天罡数的三十六变和按地煞数的七十二变,孙悟空选择了后者,即七十二变。七十二变的主要用途是躲避天雷、阴火、P风三灾带来的伤害,以此实现永生的愿望。
2、筋斗云
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后,一日祖师问孙悟空近来又学会了什么,孙悟空答说已能腾云驾雾,祖师便要孙悟空试飞来看。但见孙悟空动作怪异,除了翻筋斗上天之外,来去也只不过三里路,根本称不上腾云。
孙悟空恳求祖师传授能日游四海的腾云驾雾之法,于是祖师便依孙悟空异于平常的翻筋斗动作特别授予筋斗云,并教他驾驭之术,当天夜里孙悟空就学会了使用筋斗云。
3、法天象地
法天象地在《西游记》中仅出现过寥寥数次,全书中会法天象地的共有孙悟空、二郎神、六耳猕猴这三人。孙悟空在全书中一共只使用过三次。七十二变只可以变为身高千丈,而法天象地可以化为身高万丈。
4、元神出窍
元神出窍是孙悟空修行大品天仙决和七十二变大成之后带来的一项神通,所谓元神出窍,就是道家修炼的一个层次,说白了就是灵魂出体;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孙悟空的身体毫无知觉,失去控制。
5、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其实并不能完全算是一项神通法术,而是一种眼疾,乃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被烟熏火灼而成,虽然能辨别妖怪,但却也有个缺点,那就是受不了烟熏火灼,在红孩儿那里就曾栽了。
三、想起孙悟空这个形象你会想起哪些词语
英雄形象
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有品格的孙悟空用勇敢与执着谱写正义之歌。
(一)作者理想的化身
法天象地
法天象地
孙悟空是作者在《西游记》中精心塑造的英雄,因而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追求。作者之所以这么浓抹重彩,为的是“若得英雄重展挣,他年奉佛上西方”(第7回回末诗句)。“齐天大圣”大反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作者极力歌颂他的反抗精神并称之为“英雄”,然后又历史性地安排他忍受天灾困苦的磨难,以“奉佛上西方”,这“隐喻着”吴承恩对心目中理想人物的追求,意味着作者希望培育社会的一个理想人格来使国家天下达到太平。表现他渴望在孙悟空身上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寄托他美好的社会人生理想。
(二)建功立业的儒家英雄史观
作者生活的时代是封建大一统的明朝,儒家思想是正统,主流。曾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的他,既痛恨这种腐朽的制度,又对之予以了深刻的反思,但儒家所宣扬的那套“英雄理念”深深植根在他的脑海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理想实现的铁的法则。孙悟空既然是代表作者意志的理想人物,但这个理想人格能不能经受得住时代,社会的考验,必须从实践中求得答案。西天取经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又是作者特意为孙悟空安排的一番“磨心厉志”之旅,“八十一难”的漫漫“修身”,这是孙悟空必经的一个过程,谁能经受得住考验,奋战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才能谓之为“英雄”,也才是真正的一番“建功立业”。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为将来的“治国平天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作者英雄理想与针对腐朽黑暗的政治现实
作者在《禹鼎志》序中称:“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徽有鉴戒寓焉。”可见,借助神话以“鉴戒”现实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通过超凡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怪诞的变形的艺术手法所描绘的漫漫“西游”全景,无不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西行路上,除了遇到那些“为祸一方”,兴风作浪的妖魔鬼怪之外,还经历了“宝象,乌鸡,车迟,西梁,比丘,灭法,祭赛,朱紫,天竺”九个人间国家和“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三个地方。这些国家与地方,之所以妖精横行,因为这里“君政混乱”。“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这一切,无不是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宦官专权,特务横行等等丑恶黑暗现实的大胆暴露与反映。“国势日蓑”的混乱时势必然造就作者笔下“孙悟空”这样的英雄形象。这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呼唤这样的理想英雄人物来扫清天下,正本清源,匡国救民。
(四)历史英雄的渊源
西游降魔篇孙悟空
西游降魔篇孙悟空(4张)
孙悟空是一个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英雄人物,身上那神异的本领,人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孙悟空又是神,人,物的三位一体。西天取经路上,作者是把他作为“人类英雄”的典型来重点塑造的,从而使得形象亲切感人。对于英雄性格的刻画作者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与历史上那些记载与歌颂英雄人物的文学著作有着内在的联系与统一。《三国演义》中一代智者――诸葛亮为全书的关键人物,为报答刘备“三顾茅芦”之恩而穷尽毕业生精力辅佐,治理蜀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心耿耿,感人肺腑。《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是为了报答师父救他出五行山之恩,而对之四拜(孙悟空一生只拜过四个人:如来、观音,须菩提祖师,唐僧)。“师命”与“父恩”交织在一起,使他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八十一难,十万八千里路途,十四载寒暑春秋,矢志不移,忠心不改。
英雄意义
(一)孙悟空英雄人格的完善与升华
孙悟空由一代“美猴王”终成“斗战胜佛”。昔日那个勇敢中难免年少轻狂的孙猴王消失了,代之以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有品格的,散发着人性美光华的“斗战胜佛”。一代英雄的真我本色与风采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孙悟空凭借自身所具有的那种不断完善,成熟的英雄性,使自己的思想与灵魂获得了再生,也就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孙悟空”形象,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曹荣版孙悟空
曹荣版孙悟空(3张)
(二)取经大业终成正果
“斗战胜佛”的被封赐,也就表明取经已获得圆满的成功。西天取经的成功,孙悟空功不可没。西天取经是他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与正义事业。为了它,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矢志不移,勇往直前与邪恶势力作彻底斗争,为理想而勇于献身等等,这些英雄性格为他赢得无可否认的头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很难想象,西天取经缺少了孙悟空,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再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孙悟空身上那英雄性格作保障,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别说取经成功,就连“踏进”西天“雷音寺”都是“难于上青天”。
(三)对后世的深远启发
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每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不仅能够影响一个时代,而且对后世都有深远的意义。文学的这种影响既有文学作品的题材,立意,构思,艺术手法等等文学本身物质形态方面的,更重要的在于一种精神,一种思想的时空穿透力。
《西游记》的成功得益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而孙悟空身上“最闪光”之处集中在“英雄性格”这一内在灵魂之上。这是作者理想在现实中的超越,是时代精神与社会现实碰撞的产物。孙悟空虽是一个神话式英雄人物,但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富于人性美的英雄品格,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普通要求,美好愿望,理想追求。因而这“神话”外衣的内里或多或少地集中了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与智慧。
在市场经济之旗高高飘扬的时下,商潮翻滚,货币坚挺,金钱飙升,各种腐朽的封建思想沉渣泛起。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浸入,体制本身的不完善,不健全,各种邪恶势力猖獗,“卖毒,贩毒,制假,售假,坑门拐骗”等等丑恶现象弥漫于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道德的滑坡”,“精神的贫血”,“理想的阙失”,也呼唤孙悟空这样的英雄形象的“再生”。
1,敢于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一方面既要与之严格划清界限,特别是思想上要划清界限,保持高度警惕,即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在斗争策略上,不能逞匹夫之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孙悟空在除妖降魔的过程中经常与能合作的力量合作配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尤其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不能忽视,从而达到最有效地打击邪恶势力。一方面又要与之作坚决,彻底斗争,无所畏惧,我们不能屈服妥协。对于他们我们既要准备“最狠的心”,又要把握住“最利的刀”,只有在斗争中求得胜利,不能在屈服中求得生存。
2,有大志,有情操,不为狭隘物欲所囿,坚定的信念
费振翔版孙悟空
费振翔版孙悟空(6张)
有志向,有崇高追求,才会有无比的动力,才能激发自身的潜能。但任何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要经受住时代与社会的考验。有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是血的代价(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时,差点送命),有时要抵挡住各种诱惑,特别是权势,美色,金钱,要做到“坚如磐石”,心不被外物所役使。没有坚强的意志与超人的毅力是办不到的,有时需要调整自我,改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断修身养性,完善升华自己的人性与人格。我们要靠一种心灵之美,精神之光去赢得自己的未来与生活,赢得社会的重视。
当然,对于孙悟空那种神奇怪异的“非人”本领,我们无能为力。但那种英雄品格与精神确是我们光大发扬的瑰宝。在这样一个“乏英雄”,“非英雄”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脊梁”来坚强自己,锻造自己,锤炼自己。不仅我们,时代亦然。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