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北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华北地区是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
顾名思义气候形成的原因就是跟东南季风有关
每年大概3~4月份的时候东南季风登陆我国南部
大概7~8月份到达我国华北地区 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大量的降雨
转而南移 所以东部地区华北地区相对雨季较短
接下来华北地区受蒙古高压吹来的偏北风控制 降雨较少
到了春季的降雨估计大部分只剩地形雨了```
这也就是华北地区的雨热同期和春雨贵如油的由来
二、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华北平原是三大河淤积而成的。
在淤积华北平原的三大河中,纵横穿过黄土高原的黄河和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海河又是带来泥沙的主力,黄土高原随水流失的高原黄土,在华北平原上依旧本色难改,所以人们称华北平原为 “黄土地 ”。三、华北平原形成原因与海陆变迁
黄色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 PS:东北平原是黑色土 四川盆地那里比较出名的是紫色土 江南丘陵是红壤 专门中水稻地区是水稻土. 以前老师说的,没记错就是这些
四、华北平原是因为什么作用形成的
华北平原:新生代的坳陷沉积和黄河泥沙冲积而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总的说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其中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汉江和赣、抚、信、鄱、修等河流泥沙冲积而成。苏皖沿江平原主要由长江泥沙沉积而成。长江三角洲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叫松嫩平原,南部是辽河平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南北两块平原又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是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五、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简述
1.华北雨季开始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甸左右,结束期主要集中在8月底左右,雨季强度的气候变化特点是由强转弱的趋势变化。
2.华北雨季始末相差大。
不同年份雨季开始的早晚相差大,雨季结束早晚相差更大。据气象历史资料显示,雨季开始时可以早到6月上旬(1954 1956、1980年曾出现过),晚到8月中旬(1985、1987年曾出现过),之间相差2个多月;雨季结束时早到6月中旬(1980年),晚到9月下旬(1955年),之间相差3个多月。
相比华南、江淮的降水来说,华北降水持续时间要短得多,一般都在1-3天。降水的过程性较清楚,过程结束后天气转晴朗,不像华南和江淮阴雨连续,湿度大日照少。
华北雨季 - 形成因素
华北雨季强度指数与7~8月北太平洋海温场相关
分析发现当前期春季青藏高原500hpa高度场偏高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偏低时,华北雨季强度为强或偏强的趋势;反之当高度场偏低和海温场偏高时,则雨季强度为弱或偏弱的趋势,这为预报华北雨季强弱变化提供了依据。
雨季的形成与夏季风的进退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东南靠海,受季风影响比较大。冬季,我国大陆盛行冬季风,寒流频繁,雨水稀少,北方容易造成秋冬干旱;春末,夏季风开始活跃,从海上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北方的冷空气交汇,形成我国主要雨带后,随着夏季风的逐渐向北推进,华北的雨季便形成了。
雨季里,冷暖空气激烈交绥的结果就是造成很强的暴雨。暴雨日雨量常在100毫米以上,200毫米以上的也很多见,个别地区的日降雨量甚至达400-500毫米。以过程降水量计,一场暴雨达500毫米以上的也不少见。
另外,对于同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以北京为例,1959年夏季总降水量达1169.9毫米,但在1965年夏天仅降184.6毫米,相差约6倍。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