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二郎神与《封神演义》里的杨戬,是同一个人么?
《封神演义》中的“杨戬”助周伐纣,周取得天下,封神后,杨戬才“肉身成圣”, “玉皇大帝”也是封神后才产生,之前并没有“玉皇大帝”这个职位。
也就是说杨戬这个人的出现,要比玉皇大帝这个职位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早。而《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是玉帝的外甥,由于玉帝妹子思凡,嫁给杨君后,生下来的孩子。
也就是说“二郎神”的出现,要比玉帝这个职位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晚。时间上的错位,可以断定杨戬和二郎神不是同一位神(同一个人)再仔细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对比一下两个人,发现有相似之处,但更有所不同:
相同之处:会七十二变、三只眼、有弹弓、有犬、肉身成圣;不同之处: 装束不同:杨戬的装束:“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
二郎神的装束:“仪容清秀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兵器不同:杨戬的兵器:“长”;二郎神的兵器:“三尖两刃枪”;
坐骑不同两个人哦,还有两个人的弟子也不一样的呢
居住地点不同:杨戬在玉泉山金霞洞;二郎神在灌江口; 师傅不同:杨戬师傅是玉鼎真人;二郎神的师傅西游记中没提到;
结拜兄弟不同:杨戬没有结拜兄弟;二郎神有梅山六友(康、张、姚、李、郭申、直健);兵不同:杨戬没有兵;二郎神有一千二百草头神;
法力神功不同:杨戬:九转元功、八九玄功、指地成钢、三昧真火、撒豆成兵、法天象地;二郎神:担山赶日、劈山救母、弹打双凤凰。力诛八怪;
杨戬这个人的出现,要比玉皇大帝这个职位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早。而《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是玉帝的外甥,由于玉帝妹子思凡,嫁给杨君后,生下来的孩子。
是同一个人吧,相同点:容貌俊美,清奇秀气,力大无穷,法术无边,撒豆成兵,通晓七十二般变化,额顶生神眼,手持二万五千二百斤的三尖两刃戟,兼有召唤兽哮天神犬。
“二郎神”的出现,要比玉帝这个职位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晚。时间上的错位,可以断定杨戬和二郎神不是同一位神(同一个人)再仔细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对比一下两个人,发现有相似之处,但更有所不同:
时间上的错位,可以断定杨戬和二郎神不是同一位神(同一个人)再仔细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对比一下两个人,发现有相似之处,但更有所不同。
在西游记里面他两个来来往往,站上数十合,不分胜负的理解是什么?
1.二郎神和孙悟空在开始三百回多合武斗中处于下风,所以先开法天象地大招?
原文没写谁处于下风,用的不知胜负,虽然有金箍棒的赞诗优势,但这个也要从上下文综合来看,二郎神在战前听完李天王对战况的详细介绍后,就跟李天王说了下面这段话,
【小圣来此,必须与他斗个变化,列公将天罗地网,不要幔了顶上】
意思很明显,这里有【不要幔了顶上】这几个字,就是早就打算用法天象地来跟孙悟空对决了,若是幔了顶上,天罗地网搞不好会被身高万丈的法天象地直接捅个大窟窿,把天兵阵型打乱,而且这句话还有【必须】这个词,表示二郎神要用法天象地和孙悟空打的决心非常坚定,态度也很明确,后面二郎神还是敢一个人去灌江口抓孙悟空,而且还是继续用的武艺打斗,就看的出二郎神并不认为之前的300多回合武艺打斗自己是处于下风的,明显是平手需要打破僵局,所以才用了法天象地的。
2.二郎神体力不如孙悟空? 原文他俩从头打到尾都没写二郎神体力不支,像牛魔王写了力倦神疲,有些妖怪则是力怯什么的。所以不能说二郎神体力就不好,还有有的人说二郎神之前是抖擞精神,所以体力不好了,你看错了,原文是抖擞神威,不是抖擞精神。 所以我个人始终认为孙悟空与二郎神的这场实战打斗是平手。
3.两人赌变化是平手?
两人都是七十二变,法天象地也没真正打出胜负,后面的变化赌斗,先变化的肯定会被后变化的克制,的确是平手。二郎神在这里也表现了自己的弓法,打了孙悟空变的花鸨。后面章节打九头虫也是打的其“急铩翅”,铩翅就是翅膀被打伤,旁白还说过二郎神弹打过凤凰,二郎神的弓法还是不错的。
4.从灌江口到花果山,二郎神是一路快被打爆了,所以梅山兄弟才上来帮忙?
贴一段原文,
【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这康、张太尉等迎着真君,合力努力,把那美猴王围绕不题。】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