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历和农历的区别?
为了调整这个误差,就在每十九年里面加进去七个 “闰月” 。这就是 “十九年七闰” 、“三年两头闰” 说法的来源。因为在中国古代,历法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就把这种调整后的历法叫做 “农历” 。
农历的出现,大约在殷商时期,谁是发明者,已不可考。所以 夏历的说法不正确。
每一年的 “冬至” 这一天,皇帝要在午门发布第二年的历法,所以老百姓把农历又叫做 “皇历” 。
现在的一些人,总是说 “黄历” ,是绝对错误的说法。
一句话:以地球自转纪日、以月亮公转纪月、以地球公转纪年的历法,叫做 “ 农历” 。所以农历是一种 “阴阳历” 。
一,时间不同。
阴历是平年十二个月,全年时间为354天或355天。而阳历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
二,天数不同。
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来确定阴历,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而阳历是大月31天,小月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数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三,叫法不同。
阴历俗称农历,通常的称呼是月初为某月初几,如:九月初八、初九、初十;月中为:九月十五、十六;月末为九月三十,称呼后面不加“日”字。
而阳历又称公历,通常的称呼为某月某日,如:三月十二日,四月二十日,五月三十一日,时间必跟“日”字。
手机上日历带的黄历,宜和忌准确吗?
若是从家里老黄历上随便翻一翻,观察一下“宜”、“忌”的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出行、嫁娶、搬家、安葬等等。那么这些内容,真的靠谱吗?还是说就是日历生产厂商随手瞎编的呢?我们得先从黄历讲起:
黄历
黄历,又称老黄历、皇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每日吉凶宜忌的一种万年历。黄历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辞海》里说,黄历是指黄帝时期实行的历法。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每天的宜忌、干支、值神、星宿、月相、吉神凶煞等。 这里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而且还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其内容指导中国劳动农民耕种时机,故又称农民历。
择吉术
中国传统的选择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相当成熟,当时《日书》中所记占候时日宜忌的内容,不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牵涉攻伐、出兵等军国大事。 历代官方天文机构的职掌,除包括推算历法和观测天象外,还需负责处理选择事,如东汉时期天文官的职责就包括:“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稍后,在官方的天文机构中更出现一部门专责此类事情,宋、元时,称之为三式科,在清代则称作漏刻科,此科在清初的职掌为:相看营建内外宫室、山陵风水,推合大婚,选择吉期,调品壶漏,管理进楼,郊祀候时,兼铺注奇门出师方向,表面上虽较东汉复杂,其实两者的内容在一千多年间并无太大出入。 从元代开始,以迄清末,政府更在州县广设有阴阳学,与儒学和医学鼎足而三,以处理地方上有关卜择时日、相关面势向背之事。明嘉靖(1522-1566)年间,在福建建阳县儒学的四百多部蒇书中,也可发现约有五十种术数类的书籍,其中《魁本百中经》、《关煞百中经》、《万年一览》、《大百中经》、《台司妙纂》、《通书大全》、《历府通书》、《克择便览》等,即与选择术相关。 随着中国民间被允许印制黄历后,选择术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今天挂历里出现的“宜”、“忌”
现代挂历中“宜”、“忌”的内容,不外乎就三类:修造与生产活动、嫁娶与社会生活、丧葬和神事活动。比如:【忌】上梁、竖柱、安床、修造、动土、入宅、出行、出师、求医;【宜】纳财、斋醮、祭祀、安葬、纳畜、入学、裁衣、求财、冠笄,这些内容本身都是与农业生活息息相关的。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中国人根据农业生产规律,总结出了每年二十四个节气,在这些节气前后就有一些顺应于或有悖于自然发展的事情,比如“惊蛰”前后就不适宜“安葬”,因为这个季节昆虫开始繁殖和活动,埋人进去没几天就被当饭给虫子吃了,“谷雨”前后不适合“作灶”,因为过去灶都是用土砌的,得晒着才能干,一着潮气灶干不了。所以很多禁忌都跟是顺应季节规律的。
一些无良商家日历里的“宜”、“忌”大多是把前一年的打散了再给编回去,这是没水平的编,还是有一些相对正规的日历里的编得是有根据的,有水平的。那么根据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根据明清以后的一些数术类书籍。《玉匣记》、《三元总录》、《永吉通书》这三本是最重要,当然还有别的,比如《千镇》和《象吉通书》之类。
▲《玉匣记》,也负责解梦。比如梦见有人给你棋子,意味着要怀孕……
为什么用这三本呢?因为涉及到“宜”与“忌”需要讨论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类,非常复杂。明、清以后的一些阴阳学家就觉得按照那套算历法太费劲,民间的阴阳家、数术家没那么厉害,算不出来,干脆出个简洁读本吧!于是就出了这三本书。有些细致的读者可能发现《玉匣记》这本书相传是东晋时期成书的,但是到了明清以后其他文学著作中才陆续出现,所以它还是很可能是明以后才真的成书的。
无论是哪个民族或者是国家,所有的民众内心中都有着“求吉避害”心理,这套宜忌的系统的形成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六十四卦、二十八星宿、动物、地理、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除了涉及皮毛的理论知识外,剩下的都是方法论,直接告诉大家,今天干这事儿好,干那事儿不好,大家也不愿意费劲分析其中的内容,照着用就是了。当然了,现代人看这些,更多的还是求个心理安慰,切莫过于依赖。
其实黄历这种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我用的人生日历上面也有黄历,我平时会看看,但也不当真。
宜忌看个人了看法了,
还可以
不一定准,以前人们出门升官,赴任看黄历宜忌,传达大家共同的心理需求主要是给一个心理支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